网站访问人数: 128773435

论信仰与作风

www.gcdr.gov.cn (2014-01-02) 来源:《解放军报》

论信仰与作风


  一
  这是一个广为人知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一个自称“怀疑主义者”的西方记者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他在国民党统治区看到的是官僚腐败、民不聊生,而在延安红军将士身上看到的是艰苦朴素、夙夜在公。正是通过这种显在的作风,他发掘到了沉潜其中的“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言败的不屈不挠精神”“一种‘天命’的力量”。
  决定、支配“延安作风”的这种“思想”和“天命”,就是被共产党人视为命脉和灵魂的信仰。
  “东方魔力”既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足以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标杆。
  如今,时代环境变了,人的观念变了。面对新形势下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置身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社会,怎样避免因走得太快、太远而忘记“出发的原点”?“东方魔力”能不能持续传承?“兴国之光”会不会黯淡、泯灭?一句话,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是时代给共产党人提出而又必须回答的一个严峻课题,也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
  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当人类仰望星空、憧憬未来、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信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起草于1920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的这行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而当年惊现于黑暗的历史天幕,恰似闪电雷鸣,风云激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
  信仰与作风从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那么,“作风”则是这种“信服和尊崇”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风格。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其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作风,则是共产党人崇高信仰的生动体现。
  在“主义”的碰撞和交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信仰科学的真理,而且能够以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同甘共苦、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作风,去躬行自己的信仰。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话生动反映了崇高信仰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一个最初只有50多人的小党,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最终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完成了“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的精神洗礼。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历史的镜鉴,就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共产党人的这种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是震古烁今的人间正道,是无往不胜的精神密码。
  崇高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永恒追求,弘扬优良作风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终身课题和迫切需要。
  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尤其需要强化对信仰的忠诚守望;置身于各种考验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强化对优良作风的传承弘扬。
  三
  信仰的火焰,烛照出作风的映象;作风的本色,折射出信仰的底色。
  信仰与作风是“修于内”与“形于外”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力量”与“品格力量”的有机结合,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对接。
  坚定信仰,给共产党人以正气和风骨;优良作风,又是实现信仰不可缺少的途径和保障。
  当年,甘祖昌辞掉领导职务,回到家乡当农民;杨善洲不进省城安享晚年,而是扎根深山办林场。如今,兰辉用一生走遍了故乡的山和路,也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正是因为有像甘祖昌、杨善洲、兰辉这样信仰坚定、作风纯正的共产党人作标杆,我们党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铸起“铜墙铁壁”,又能够在和平时期筑起“民心长城”,书写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震撼”。
  信仰是作风的源头,决定作风之河的水质;信仰是作风的河床,左右作风之河的流向。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两个务必”的历史回音仍萦绕在耳,改进作风的文件措施也没少出台,但为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有市场?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对不正之风还是乐此不疲?
  一般认为,形式主义的背后是政绩观的错位,官僚主义的背后是权力观的扭曲,享乐主义的背后是革命意志的衰退,奢靡之风的背后是思想的堕落。倘若追根溯源,“四风”的总根子还是信仰这个“总开关”“总阀门”出了故障。
  一位落马的贪官在其忏悔录中写道:“信仰的堤坝一旦溃决,牢房的铁门便会打开……”
  梳理刘志军、王守业等违法犯罪的案例就会发现,这些被查出的腐败分子,开始也许具有较高的“才”“德”,但当信仰信念迷茫、精神追求堕落之后,违法乱纪、为所欲为也就不可避免。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和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信仰在哪里缺失,哪里就要出问题;信仰的杂质有多少,出现的问题就会有多少。可以说,没有信仰的航标,速度越快离终点越远;没有信仰的支撑,精神世界就会坍塌。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的这一深刻剖析,形象生动,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志正则众邪不生”。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抓住了信仰,纠治“四风”就找到了源头、抓住了根本。不从思想源头上根治,“四风”顽症即使一时有所好转,也会故态复萌。
  四
  今天,信仰的话题为何变得沉甸甸?
  国力衰微、积贫积弱的时候,人们在寻找信仰;国力增强、兴旺发达的时候,人们在为坚守信仰殚精竭虑。
  其实,这也符合信仰运行的规律:从信仰确立到信仰传播,从信仰迷茫到信仰重塑,信仰存在的时空形态就是“在路上”。
  信仰永远是动态的。
  “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
  ——在拜金、拜物观念侵蚀之下,信仰如何不缺失?
  我们曾有过重义轻利的迷惘,也出现重利轻义的问题。一些人心为物役,无休无止地一味索取,斤斤计较于一己之私。然而,物欲越多,心灵的沟壑越深;私利越多,心灵的负载越重。
  卢梭说:“人制造了自己的欲望,继而成为欲望的奴隶。”金钱没有牙齿,却能吞噬人的灵魂;没有双手,却能把人拽入泥潭。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信仰的根基必然被物欲冲毁。
  当然,坚守信仰并不排斥物质利益。“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反对的是信仰的被物化。共产党人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福祉发生矛盾,牺牲奉献就是唯一选择。
  信仰如金,惟有淘尽物欲的杂质,才会愈发耀眼。
  “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搞好,党的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并非腰包鼓了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没有良好的党风民风,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
  ——在多元、多变思想冲击之下,信仰如何不动摇?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给崇高信仰的坚守和优良作风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同志在多元中迷失了方向,在多样中动摇了立场,在多变中丧失了原则,理想信念在“风”中摇摆、飘荡。
  “道不欲杂”。对共产党人来说,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意味着信仰的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信仰可以有多种选项。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都是一元的,这是人类社会自阶级产生以来一直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普遍规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信仰导向,或者信仰导向乏力,人们在思想上就会失去“主心骨”,从而导致社会运转无序、混乱。尽管西方有些国家天天鼓吹多元价值观,但考量他们信奉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无一不是一元的。
  美妙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价值追求越是杂乱多样,越要强调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意识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
  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扬主流,这就是多元时代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
  --面对精神空虚的迷信现象,信仰如何不扭曲?
  信仰虚无、理想淡漠,荒诞不经、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
  勿庸讳言,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空虚,把共产主义视为虚无缥缈的幻想,“不信马列信上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到头来“其信也妄焉,其倒也必焉”,这怎能不令人警醒?
  如果说,“信仰高地”托起忠诚和奉献,那么,“信仰洼地”必然滋生“鬼神”和“大师”。作为社会意识的“纲”和“魂”,我们的政治信仰一旦被解构或颠覆,不仅会对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对社会思想和人的心灵造成“失魂落魄”的灾难性后果。
  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把心思用于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才能让形形色色的“鬼神”“大师”无处安身。
  没有经过风浪考验的信仰是苍白的,没有经过实践淬火的信仰是虚弱的。
  信仰的坚守,依然“在路上”。
  五
  “一切领导力本质上都是信仰的实践”。
  一个政党的信仰,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来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则是通过观察党员干部践行信仰的实际行动来建立的。
  当挂职届满3年的沈浩,被小岗村按了98个手印的挽留信留下而决定再干3年时,那一刻信仰与信任交汇。当年近90的黎介寿,为了抢救已被别的医院宣判“死刑”的患者而晕倒在手术台时,那一刻信仰与信任交融。这样的信仰,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样的信任,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托付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兴亡。
  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信仰危机,其实准确地说是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引发的信任危机,或曰信任危机导致了信仰危机。可以断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并不怀疑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只是因为少数领导干部在“四个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导致人民群众不信任进而对他们“嘴上的信仰”产生怀疑。这种言行背离,给深植信仰的“种子”带来的是“重金属污染”。领导干部信仰的错位有多大,人民群众信任的裂缝就会有多深。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无疑有诸多原因,但领导干部信仰崩溃,最终失去人民的信任,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惩办叛徒特务”……红岩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
  “狱中八条”,把“忠诚与背叛”这一大是大非化作一条条具体提醒,犹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在耳边敲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今天的党员干部不大可能向有形显在的敌人屈膝,但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同样是背叛党的宗旨、原则,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人格。
  面对英烈的忧思和时代的拷问,每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党员干部都应想一想当年选择的信仰,想一想当初立下的志向,不忘来路,不忘初衷,以历史的使命感去为理想而拼搏奋斗。
  六
  信仰,重在一个“仰”字;作风,贵在一个“诚”字。
  信仰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目标指日可待。恰恰相反,真正的信仰总是需要走很长的道,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始终处于引领向上的制高点。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的崇高价值追求,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先进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就处于这样一个思想道德制高点上。
  历史的自觉与自信,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非凡。
  多少风烟翻卷,多少艰辛探索。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连续30多年保持年近10%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取得抗震救灾、承办奥运、载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巴斯·弗里德曼所言:“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尽管我们在信仰建设上还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是信仰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坚定追求信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校正、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自信,深扎信仰之根,坚守信仰高地,才能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凝聚起各方力量,推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忠”,敬也;“诚”,无欺也。
  党的信仰就是军队的信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是对人民军队坚守信仰的核心要求。
  南昌起义城头的火把,天心圩聚拢的火种,三湾改编的火炬,曾经见证了人民子弟兵的“三个绝对”。
  维和战场上中国蓝盔的责任与担当,海军舰艇在亚丁湾犁出的护航浪花,汶川地震废墟上的迷彩身影,充分证明了人民子弟兵的“三个绝对”。
  坚定的守护,基于忠诚的信仰。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一个忠诚于崇高信仰的党,是赢得人民拥戴的党;一支忠诚于崇高信仰的军队,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
  七
  人民至上——共产党人信仰的内在生命力。
  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传承作风,归结为一点,就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力量之上。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内核和最高价值,正是这个光辉的词语,让她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
  我们党从南湖小船挟带着信仰出发,深谙载舟覆舟之深义,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为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党的事业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信仰坚定,是因为相信人民必胜;信仰永恒,是因为始终与人民同行。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密切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起实现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
  昨天,共产党人靠感动人民这个“上帝”,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今天,共产党人矢志坚守信仰、传承优良作风的实际行动,同样会感动人民这个“上帝”,描绘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前景。
  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强军梦,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次远征。作为一种寄托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形象表达,中国梦强军梦就是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进的现实目标。只有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崇高的信仰,是中国梦强军梦的精神基石;优良的作风,是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保障。
  信仰,在坚守中升华;作风,在磨砺中传承。
  理论学习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看家本领,引导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和处理问题,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共产党人的党性是政治信仰的本质体现。加强党性锻炼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应当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政治、懂规矩、守诚信,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以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党性光辉。
  坚守政治信仰、传承优良作风,党史军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包含着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认识,蕴含着激励后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走过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从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吸纳力量,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就会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信仰的坚守是一个思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坚定信仰信念,不是喊几句口号、搞几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实干兴党兴国兴军。信仰之花,需要用一言一行去浇灌;信念之志,需要用一举一动去践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力弘扬求实务实、苦干实干的作风,中国梦强军梦就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上率下,重拳整肃“四风”,立查立改立行,风气为之一变,民心为之一振。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增强了前进信心。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来源:2013年9月24日《解放军报》;作者:解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