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479714

伟大的革命 坚强的堡垒——改革开放30年党的组织工作回眸与思考

www.gcdr.gov.cn (2013-12-20) 来源:研究室

伟大的革命  坚强的堡垒
——改革开放30年党的组织工作回眸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改革大开放中,党的组织工作主动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服务和助推着这场伟大实践,谱写了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互动相融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的3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30年,也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30年来,党的组织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社会、改革创新,主动跳出长期以来成闭合状态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民主、科学、开放的时代精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无论在量的积累还是在质的提升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落实党的政治路线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从3500万党员到7000多万党员、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党的队伍和执政骨干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保持和释放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30年,既是我国经济迅猛腾飞的30年,也是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更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断提升并充分释放的30年。着眼建强党的队伍,30年来全党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双学”活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六大后,在总结党长期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全党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等工作。通过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党的纯洁性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与日俱增,成功战胜了特大洪灾、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和疫情。截至去年底,截至去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超过7000万名,比1978年翻了一番;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有2200多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1%;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增加169万名,党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拓展。一个先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代表各个方面利益的世界第一大党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和强大力量。
  ——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到确立干部四化方针、从颁布干部任用条例到实施公务员法,干部人事工作迈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选人用人是党委赋予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30年来,组织工作始终围绕开放大局,不断改革干部人事工作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通过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推进了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改革和调整了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理顺了干部管理体制。十四大后,中央在总结我党多年来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在这一制度的引领下,各地在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先后有30个省区市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4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4000多名。干部考核、干部交流、干部监督、机构改革等各方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六大后,中央着眼于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先后在2004年、2006年分两批集中推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11个法规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公务员法》,从而构建了“一法、一纲要、三条例、十一个法规文件”完整配套、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干部人事工作实现了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重大转变。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两推一述”等一系列创新性探索不断推出,干部人事队伍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
  ——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树立科学人才观、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工作始终肩负着强党强国的历史重责。人才是立党之本、强国之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和开发,是党赋予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浩劫中,大批知识分子被冠为“臭老九”,人才工作处于最低谷。为盘活人才资源,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78年全国大规模开展平反纠正冤假错案,近20万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调整了工作岗位,1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人才工作出现了新的拐点。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倡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开创了人才辈出、竞相发展的崭新局面。到200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00万人。同时,积极破除人才工作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大力培养、吸引、用好各类人才,仅2004年至2006年,全国就引进国外和港澳台各类专家130多万人次。长三角、泛珠三角、东三省、京津冀、中部六省等区域性人才开发合作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相继建立,打破了人才的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人才资源配置更加机制化,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到扩大党的阶段基础、从增强党的凝聚力到扩大党的覆盖面,党的基层基础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加强和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把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创造和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这一重要经验充分运用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走过了整顿建设、全面加强、深化完善、创新拓展的历程,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从“统筹兼顾”到“统筹城乡发展”、从“以粮为纲”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从“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从“开展扶贫攻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一曲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农村形势如何发展,农村管理体制如何调整,农村中心任务如何变化,农村改革如何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与农村走过的曲折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在坚持党管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央在认真总结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了以县为龙头、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针对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的实际,大力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十六大后,中央又作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强化基层组织要充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哪里有危险,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充分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从废除“以阶段斗争为纲”到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从扩大基层民主到实行党务公开,党内民主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的动力在民主,开放的前提在民主。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空前发展的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大力恢复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健全,党内政治生活转入正常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组织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党的组织制度创新为根本,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促进了党内民主发展,增强了党的生机和活力、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1998年,四川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乡村干部公推公选,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2004年,全省有41387个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已经成为各地选拔基层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着力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一些重要文件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同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突出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以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扩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顺利推进,对地方党委常委会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提高决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规范党内权力运行。各级地方党委健全了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中央组织部颁发《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后,一些地方把全委会票决制运用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实施了巡视制度。颁发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及情况反映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增强了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组织工作在服务党的政治路线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进步,在适应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在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前进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认真总结这些新鲜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党的组织工作的规律性,推动党的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组织工作的神圣天职。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服务,才能保证在实现执政使命和服务中心中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只有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谋划工作,才能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和取得巨大成就。近年来,四川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更加主动地与党的中心工作、大局工作、全局工作结合,使党的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民主、科学、开放的时代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组织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工作才能找准位置、发挥好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主动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群众满意,这是组织工作的源泉所在。党的组织工作发展源泉在基层、在群众、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在落实党的组织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群众满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认识和把握党的组织工作规律,推动党的组织工作在实践上有新开拓,在理论上有新成果。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关键问题、突破难点环节、回答热点问题,在调研中推出重大举措、重要部署,到基层先期试点、积累经验,使决策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全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增强党对社会的组织力,有效集聚动员各方资源和力量。实践证明,党的组织工作只有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增强党对社会的组织力,才能有效集聚动员各方资源和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必须始终强化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是组织工作的重大使命。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从3500万发展到7300万,党员数量倍增、质量大幅度提升。关键就在于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围绕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探索并适应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发展的规律,推动形成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发展的新格局。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根本,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才能造就大批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才能形成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健全制度、创新制度,这是组织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是做好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组织工作不断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使命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组织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工作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制度形式把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并坚持下去,逐步形成了相互对接、无缝覆盖、闭合高效、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了组织工作靠制度来保障、有制度来规范的发展态势。实践证明,党的组织工作只有始终坚持健全制度创新制度,统筹兼顾组织工作的各个侧面,制定出台一系列规定、办法和意见,建立一整套严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才能为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为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可靠保证。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公道正派、从严治部,这是组织工作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给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工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各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决定着组织工作的成效。近年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自身建设方面始终以公道正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弘扬组工精神、培育组工作风、打造过硬的组工干部队伍,推动组织工作水平的提高。2003年以来,在全国组织系统相继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新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以及迎十七大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地加强组织部自身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组工干部队伍,组织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势,组织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推进新发展,党的组织工作要更加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方法层面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谋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推进,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来检验,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才能推动组织工作自身的科学化。就是要在科学的组织工作理念指导下,使组织工作更好地与科学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与深刻变化着的时代相对接,促进组织工作整体优化,实现组织工作自身的科学发展。要构建更加科学的组织工作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着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把握组织工作的科学方法,充分尊重、关心、爱护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握组织工作的科学规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要实施科学的组织工作管理,探索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实施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效率管理,不断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取向,提升组织工作的成效。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是胡锦涛同志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组织工作让党满意,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人民满意。人民满意不满意,既是检验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组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研究如何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网络,疏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载体,使推进组织工作的过程,成为体现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凡是干部选拔任用、领导班子政绩考评等,都注意吸收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要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更加尊重民意、反映民意,代表民意、体现民意,着力解决现行基层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活动方式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组织抢险救灾能力的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要着力调动基层干部的内动力,发挥好农村、企业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的作用,使我们党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
  (三)坚持以发扬民主为主线,激发组织工作的活力。十七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扩大组织工作民主既是党心民心所向,也是科学和谐主题所需;既是组织工作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形态的路径选择,也是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要把民主贯穿组织工作的全过程,激发组织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就离不开用民主的理念去引领、民主的方法去推进、民主的制度作保证。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组织工作的民主化程度。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与团结和谐氛围。要在扎实推进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让权力运行始终在阳光下进行。要不断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坚持从党内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典型抓起,从制度抓起,不断探索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途径和办法,着力形成党内引领、自下而上、制度规范、有序发展的民主建设格局。
  (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促进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制度的尊重而走样打折扣,损坏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我们既要抓好制度的贯彻执行、落实和逗硬,也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注重制度的周延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组织工作的规范化。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要创新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的制度,完善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特别注重探索和完善在民主推荐中引入竞争机制,普遍实行署名推荐和“两推一述”、“三票制”等方法,进一步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围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从制度上确保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落实到位,有效规避、防范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为党聚才、为发展聚才的要求,通过实施统筹公选、考试招录、合同聘用、“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等办法,实现柔性流动,为推进全面小康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建立统筹城乡党建资源机制,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大党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