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562036

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研究

www.gcdr.gov.cn (2013-12-20) 来源:成都市委组织部

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的影响研究
成都市委组织部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当前,初具形态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对党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运行规律的研究,正确认识、科学研判其功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其作用,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承担本课题后,我部迅速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志宏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结合实际草拟调研提纲和问卷,并采取专家学者座谈、街头随机拦截访问、开展集中问卷调查等形式,扎实开展课题调研。
  网络虚拟社会(Network Society)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虚拟技术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不同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虚拟区域间自由流动、自主发声。人们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交流沟通,经过一定的网络组织规律结成相对稳定的虚拟群落,并以约定俗成的网络规则作为自治的基础。总的来看,网民构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据对成都市民抽样调查显示,网民平均年龄30.2岁,高中以下的占76.7%,网民中的党团员比例分别为9.3%、30.6%,反映出低年龄、低学历人群是网络活跃主体。[本课题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问卷调查结果。其中市民样本为成都市19个区(市)县的2524名普通市民;基层党员样本为青羊区、龙泉驿区、新都区、都江堰、彭州市、邛崃市等区(市)县共计620名基层党员,调查对象涉及农村党员222名、社区党员136名、机关党员147名。]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趋势
  网络与现实社会交互共生,“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初步形成,由此,曾经作为技术手段和平台的网络,已经从“虚拟照进现实”,而网络发展的未来却是“未知大于已知”。
  (一)依托网络媒体发声的人群数量骤增。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等新业务应运而生,更多网民参与网上内容创造,传统的传媒格局逐步被“自媒体”和“大众麦克风”所打破,网民随时可以利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事件发布、观点传播和个人监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骤增到1.95亿,增幅高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据国新办统计,我国网络新闻使用率达81.5%,互联网日益成为影响广泛、深受公众喜爱的大众媒体。
  (二)网络日益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随着互联网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群众用网数量和频率不断增长,上网热情有增无减。课题调查显示,在面对需要申诉和解决的利益问题时,66.4%的人选择上访,而28%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向政府反映,选择媒体曝光和写信的比例分别为24.4%、12.9%。可见,在当前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中,网络正在成为群众反映情况、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终端的技术革新将使虚拟社会更趋复杂。《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讯网络、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和云计算分别启动试点。由此带来的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之间更为自由迅捷的切换,也会制造出更为海量的信息。“三网融合”将使电视成为互联网终端,之前因操作能力而被排除在互联网之外的部分人群也终将进入虚拟空间,“触网”人群将再次激增,网络虚拟社会的覆盖面、覆盖领域更为深广,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必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先后排序一般为电子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西方国家网民主要把网络作为实用工具,而我国网民则将网络视为重要的舆论平台,网络舆论越来越暴露出燃点低、噪音大、可信度差等负面特点。
  (五) 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干部的重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基层政府纷纷开通官方网站或微博,成为宣传政策、发布信息、干群互动的重要平台。以成都为例,新浪微博“成都发布”粉丝已达196万。目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借力网络开展群众工作渐成趋势,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全国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政务微博总数为18132个,同比增长了33倍。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政务微博分布已主要由公安、旅游、司法等领域拓展到政府机构的各行各业,其功能也逐步完善,更多的官方机构和领导干部通过微博等网络载体与网民进行日趋频繁的交流互动,以此体察民意民情、主动发声回应。
  (六)党员对网络教育引导和信息传播功能的诉求不断提升。调查中,59%的党员认为目前的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而希望可以采用网络方式学习如网上党校、网上大讲堂、网上视频分别占35.8%、24.5%、31%,总比占91.3%;希望可以采用手机模式学习如手机短信、手机报学习的分别占23.5%、26.9%,总比占50.4%(见图1)。

图1:党员对教育和信息需求调查图表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一方面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拓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推进了社会各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同时也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党的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沟通方式中,“组织”色彩较为浓厚,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层层传达,如群众有不同意见,则需组织“做工作”。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自主性空前提高,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性、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由此产生思想问题触发点增多,对党的思想建设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调查显示,网络对基层党员最大的影响是思想影响,占到45.5%(见图2)。

图2:网络对基层党员影响的情况

  1. 网络在传播现代理念的同时,也对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冲击。网络肇始于西方,网络虚拟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思维模式与西方价值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加紧同我们党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了”。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更是直言不讳:“要和中国内部的盟友和支持者、年轻网民、博主一起引导中国的变革,这样就会搞垮中国,美国就会有机会”。西方敌对势力处心积虑搞所谓“草根运动”、“松土运动”,无限放大我国在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网上散布各种西化、分化言论,一些错误、腐朽、落后的东西借机沉渣泛起,造成了思想舆论领域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些偏激言论传播速度不易控制、波及面广,且无法完全屏蔽,对党在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执政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2. 两个“舆论场”的存在,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带来挑战。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下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党报党刊、国家电台等以自上而下传播为特点的“主流媒体舆论场”, 是一直以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兴起的微博、BBS、QQ等构建的虚拟社区正在以扁平化传播方式,打破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建构和垄断,形成了“民间舆论场”。网络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前,民间舆论场对官方媒体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任危机,官方舆论场失灵、民间舆论场失控的现象偶有出现,增大了社会思想整合和凝聚人心的难度。
  3. 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影响巨至。在网络大千世界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很多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没有可靠的来源保障,而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传播到任何一个终端。面对这些海量、无序、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资源,一些干部群众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或缺乏驾驭和研判的能力,容易感到茫然,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错位,甚至陷入人云亦云,变相地推波助澜。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上直观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在有声有色的网络传媒面前很少去主动“过滤”信息、辨识真伪,思辨能力出现退化,甚至变成了无法独立思考的“墙头苇草”。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过于丰富的信息交流渠道削弱了多样性思考,广泛的网络社交活动也不利于创新和创意的萌芽发展。
  (二)对党的组织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网络虚拟空间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方式,相应地对党的组织覆盖、影响力发挥,以及开展工作的方式、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都带来了挑战。
  1. 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挑战。网络本身没有标签,党组织不占领,其他势力就会去占领。当前,党垂直管理的组织结构与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的扁平化管理需求之间衔接还不紧密。理论上讲,哪里的思想最激荡党组织就该延伸到哪里,哪里集聚的人气最旺党组织就该影响到哪里,哪里的矛盾最复杂党组织的作用就该发挥到哪里。客观上看,长期以来党的传统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主要依托地域和单位,形成了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和纵向垂直的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基本上是按照职能展开,更加关注有形的阵地,而在人声鼎沸、思想汇聚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2. 对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提出了挑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面对面的“在场”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看不见的更管不了”,而利用网络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的办法还不多。另一方面,年轻党员、高知党员群体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忽视网络应用,势必出现对部分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盲区。调查显示,基层党员希望通过互联网模式开展教育培训的诉求最高;其次,希望通过手机模式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占50.4%。从年龄段来看,20—40岁的基层党员对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信息网络化教学模式特别感兴趣;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高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正比。(见表1)

表1:“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基层党员教育形式”的选择情况

  3. 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一些基层组织表现出了不完全适应的一面。一是不愿面对网络,还习惯于行政命令、大包大揽,不能正确认识网络在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上的积极作用,认为通过网络开展党建工作是种负担。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仍然是一种“打酱油”的围观心态,不同程度存在畏难情绪。二是不会运用网络,一些基层组织面对复杂的网络事件和网络关注,显得束手无策、疲于应付,大多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简单面对网上争论,坐等小事炒大、大事炒炸。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抱着鸵鸟心态,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置若罔闻;有的则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担心不良现象曝光,以权压网、堵网、封网。三是缺乏深度介入,一些基层组织虽然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网络的应用还停留在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等“初级阶段”,不敢涉足微博、博客等网络的互动交流功能,看似天天上网,其实离“网”很远。
  4. 党的网络阵地建设与互联网发展趋势不适应。在党建网站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忽视网络发展自身规律、网站之间机械地照搬照抄、网络影响力和实际作用发挥欠佳等问题日益凸显,电子党务远落后于电子商务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是党建网站内容定位趋同、特色亮点不突出,一些党建网站从界面到内容“千人一面”,突出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的网站较少;二是党建信息化平台单一,对新技术运用不够,党建网络平台的发展没有跟上手机上网、“三网合一”等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对微博、博客、威客等应用远未普及;三是办网理念滞后,互动性、亲民性较差,更多局限于单向宣传动员和信息灌输,少有给党员群众提供表达意见诉求的渠道和平台。
  (三)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意味着党同网民的关系将成为党同群众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依托网络组织、发动、凝聚群众,借力网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对群众的组织发动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发动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已经习惯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会议、张贴告示等形式进行群众发动和社会动员,并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但较之网络的快速迅捷、信息共享和互动沟通,上述传统方式很容易受时空限制,时效性不强,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个体关注点不同,造成党务、政务信息不能及时到达基层,甚至层层衰减,使社会动员和群众发动效果打了折扣。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虚拟社区(比如社交网站)的社会动员力逐渐增强,并且逐步从网络动议和网上聚集演化为“网上召集——网下聚集”,其发展态势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2. 对群众的情绪疏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网民群体性聚焦使许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都呈现出网上发端、网下发酵,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互相促动的特点。究其形成机制,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中,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或影响社会公众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处理不当,往往引发网络热炒;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往往特别关注涉官、涉富、涉政策、涉国企等热点话题,经过人肉搜索、网络印证等方式交给现实社会求证,再返回网上激烈讨论,由此导致预测难、掌控难、平息难,给疏导网民和群众的情绪造成了困难。同时,在网络上的党群互动缺位,沟通不主动、不及时、不到位。从规模和频率上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但历时较短、话题单一,而且大多集中在“两会”、重大政策出台前后等特定时段,尚未形成常态。当前,不少开博的党员干部更多是“潜水”、“隐身”,存在不敢或不愿向社会特别是本单位公开其身份和网上言论的顾虑。
  3. 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新的挑战。2010年6月,国务院《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每天网民通过BBS、新闻评论、博客、微博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逾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参与话题讨论、表达思想观点。网上言论虽然表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和民主意识,但参与者还局限于某些特定社会群体。网络名人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意见和评论影响巨大。分析新浪微博关注度排名靠前的博主群体,其主要集中在社会名流、演艺明星,其中前两名的粉丝数已过千万,远超人民日报的日发行量和人民网的日点击量。 “粉丝超过1万,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就是一份全国性的报纸;超过1000万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就是CCTV”。 在网络传播“先入为主”特征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网络名人具备极高的网络影响力和网络话语权。但客观地看,他们并非网络民主意见的全部,更非社情民意的全部,如果引导不到位,易出现无序的泛民主,甚至挟“民主”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
  三、网络虚拟社会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网络虚拟社会的日渐成熟,使党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得到极大拓展,必须因势利导,主动作为,为我所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的负面效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推动党员干部学网用网,不断提高执网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的执网能力,是当前政治改革和信息革命双重压力下的迫切需求。广大党员干部须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认识,担负起反映民意、整合民意、引领民意的责任,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与网民沟通交流,努力提高运用网络体察民情、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1. 倡导党员干部主动触网。当前,大多数党员干部上网只“潜水”不发声,浏览者多、参与者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知网、学网、用网作为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专题培训,倡导领导干部公布邮箱、开设微博、实名发帖、网上问计,在信息发布和民意表达的双向互动中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凝聚民意。要特别着力解决好“触网”党员干部敢于发声的问题,进一步营造宽松环境,引导体制内的同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框架内运用群众语言主导或参与网上讨论。此外,按照“党性强、素质高、懂网络、善引导”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坚定党性原则、较高网络技术水平、擅长群众工作、掌握传播规律的党建网络工作者队伍。
  2. 建立网上“统一战线”。网民的主流是拥护党领导的人民群众。谁能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谁就能掌握虚拟社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看到,活跃于网络的、在网上直抒胸臆的一些群体,他们不是党内同志、工作下属,但也不是敌对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推一推是敌人、拉一拉是朋友”,关键在于放下身段、以理服人,对其意见区别对待,扶正抑偏祛邪。建议借鉴我们党丰富的统战经验,建立起广泛的“网上统一战线”,对待新意见群体,坚持和而不同、诚实引导,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要在建立一支党自己主动发声的“网络部队”的同时,注重在社会贤达、学术精英、青年偶像中培养为党说话的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在影响力大的版主、博主中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贡献正面言论。
  3. 科学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主流声音,但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情绪“晴雨表”。党员干部要在关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分析评估能力,从舆情热点、舆情分布、舆情性质等入手,加强对舆情的研判。还可探索以“外包”形式,依托高校等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媒体的第三方舆情调查监测机构,为党政决策部门提供专业客观的舆情信息。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宜遵循“不说官话、快说实话、明说计划、慎说猛话、善说益话”的原则,保持积极态度,主动运用网络及时进行调解沟通和危机传播干预。
  4. 主动介入疏导群众情绪。坚持积极引导、主动介入,善于打通“两个舆论场”,防止负面情绪主导网民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过程。要善于为敏感事件脱敏,理性、冷静地对待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用事实说话、事例说话、数字说话,引导网民多角度、多方位看待问题,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越炒越热。在遇到网民较为偏激言论或情绪化表达时,党员干部主动地开展网上言论疏导,选择恰当方式合理释放网民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在遇到网民争论时,党员干部宜保持中立态度,在多元化言论相互碰撞和交锋中,辨别是非、把握趋势,适当加以正面引导。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思辨能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善于以群众视角、用通俗语言把政策宣传给群众,将党的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集成建设党建信息化系统,提高党在虚拟社会中的影响力、凝聚力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仅是认知和观念创新的问题,也是手段和方式创新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在信息传播、工作方式、工作领域等方面不断创新拓展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全面覆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1. 构建便捷的党务管理信息平台。始终坚持以用为本,准确定位党建网络平台的功能,明确使用目的和要求,防止网络平台开发者与使用者脱节,防止推而不广、流于形式、自娱自乐。一是建立党支部网上管理系统,探索建立党员电子活动证,客观准确记录党员组织生活、组织关系等信息内容,对党员和党组织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统计分析,确保对党员的实时动态精确管理。二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远程党费缴纳。与银行、移动通讯运营商联合研发党费网上(手机)缴费系统,党员通过电子银行即可按月缴纳党费,并在系统管理后台自动记载党员党费缴纳情况。三是建立网上组织程序审批平台,实现异地即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有效消除“口袋”党员。四是依托超级信使,建立覆盖镇乡的党务工作者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中组部12371信息和区内最新发展动态、要情资讯等信息。五是依托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开通“网上组织生活大厅” ,建立若干网上会议室支持多个注册用户同时在线交流,供各级党组织开展网上组织生活。
  2. 构建权威的党政信息发布平台。切实提高党委政府网络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针对性,引导公众从党委政府网络发布平台获取有关信息成为习惯。不断扩大党务公开的层次和范围,特别是涉及到党委政府的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突出权威性;公布最新的惠民便民政策和最新的改革措施,增强时效性;公开党委政府工作职能以及其他服务性信息,体现实用性。同时,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实现网民与公共权力运作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不断丰富技术手段,拓宽信息发布覆盖面,探索手机党报、“互联网+互动机顶盒”等形式,通过手机短信和电视菜单式点播,第一时间发布党委政府的决策信息和民生举措。
  3. 构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平台。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依托党建网站、整合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的决策部署,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网络教育形式、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课件和案例;分类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电子版、党建理论研究、党建知识园地等资料库,方便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查询下载。二是教育培训载体向新型媒介延伸。依托有线电视网,开设“党员教育电视频道”,覆盖到高龄党员和无法上网的党员;开辟“网络电视频道”或“IPTV电视频道”等新媒体平台,覆盖到“两新”组织、网络从业者等学习机动性强的党员。统筹规划接收终端的覆盖种类,逐步实现党员教育对移动播放器、手机、户外LED、楼宇电视等媒体终端的全域覆盖。三是探索党员干部网上学习教育“学分制”管理。通过网上申报或相关学习培训机构统一录入的方式,将党员参加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撰写心得体会等情况实时记入党员网络教育培训电子档案,进行量化管理,全面掌握党员平时的学习情况。四是依托网络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通过一体化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将培训通知、教育计划、授课教材直接发往基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实时检查监督教学质量。。
  4. 构建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平台。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社区等网页信息发布系统和手机短信、彩信交互系统,建立直达党员干部本人的快速、精确、可控的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机制,在短时间内形成最为广泛的网络社会动员。对紧急、重要的活动信息、通知、公告,通过手机短信、彩信交互系统进行点对点发布,实现“1秒钟”网络社会动员。对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和举措办法,通过互联网发布、邮件发送和QQ群发等渠道,实现全覆盖动员。同时,在进行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促进互联网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网上社会动员的力量,以 “党群联动”的方式把广大党员群众、群团组织团结和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5. 构建以人为本的党建惠民平台。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充分运用党政网络平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网上办事常态化、制度化,畅通网上办事渠道,简化网络办事程序,打造网上服务型政府。规范“网上受理——网下办理——及时反馈”各环节,通过落实责任、明确时限、确定目标等办法,把群众在网上的意愿诉求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通过搭建行之有效的载体,引导广大群众“有疑问网上查询,有困难网上求助,有需求网上满足,有线索网上提供,有见解网上发表”,把党建网络平台建成党员干部群众的信息之家、办公之家、解难之家。
  6. 构建高效畅通的参政议政平台。按照知政、议政、参政由浅入深的思路,在党建信息平台上开辟党群互动版块,推动网民参与党委政府决策。探索以网络实名电子表决的形式,保障流动党员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把握以政务威客为代表的电子政务2.0时代趋势,探索通过威客(网络创意交易平台)向公众寻求决策智力支持,采取购买网络智慧和创意的方式,提高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始终坚持党要管网,切实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互联网是社会大众共有的虚拟世界,但不应是绝对的自由平台,如管理不善任其自由发展,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就会泛滥,党和政府形象、企业电子商务、公民个人隐私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既要“管”住,又要“理”好。“管”蕴涵着权力,“理”则蕴涵着理念和智慧。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坚持法律与自律并举、网站管理与信息管理并重,让虚拟社会助力现实社会,让现实社会正确引导虚拟社会,为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1. 尊重虚拟社会网民的基本权利,拓宽党委政府与网民的共建领域。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需要广大网民与党委政府共建互信、互动、互补的和谐关系。在网络上,党委政府具有公权力的优势、传媒的优势、知情等方面的优势,而数以亿计的虚拟社会网民正自发地、每时每刻地释放着非体制的力量。要顺势而为,着力推进体制内的优势与体制外力量的有机结合,积极与网民共谋共创,共同制定规则。从保护网民基本权利入手,进一步调整社会权利关系,推动形成健康的、可治理的虚拟社会,有效防止虚拟社会“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就放”的不良循环。
  2. 建立网民自律组织,推动网络自我约束、自我净化。网络虚拟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自治,自治规则的落实关键靠自律。要借鉴新加坡网络管理经验,探索实行网络实名制,以此减少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促使网民树立网络自律意识。建立网络社会的自治规则,引导广大网民自觉接受、熟悉、运用和遵守。引导广大网民在参与网络社会中诚信守法,自觉抵制和反对网络民主中的消极现象。切实加强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允许网络上不同声音彼此竞争,让网络的自我净化机制效能最大化。进一步疏通公民现实政治参与途径和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减轻互联网聚焦时政和党委政府所承载的社会压力。
  3.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营造和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信息网络监管方面,无论是立法理念、法规制定,还是法规实施、依法监管等,都明显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需要, “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先发展、后规范”较为明显。要切实加强党对互联网立法的领导,加快互联网专门立法进程,从网站的规范建立、网络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规范网民在虚拟社会的言论和行为。对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危险的言论,如果通过市场力量、公民自律和舆论等“软约束”难以规范,则须通过立法形成“硬约束”进行制约。
 
  附:成都市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案例
 
  案例1:

龙泉驿区成立远程教育局打造党建信息高速公路

  成都市龙泉驿区成立区远程教育局,在街镇乡设立管理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管理服务站,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党员教育平台建设、课件资源开发、日常运行维护和村(社区)站点管理员补贴。积极统筹“多网合一”,把区内30余个部门、12个街镇乡的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建设“阳光党务”互联网门户网站;搭建村级“电子三务”网络公开平台,每个村(社区)都有自己独立的网页,形成了“1+12+139”(“1”是指组织部、远程局的“阳光党务网”、“12”是指12个街镇乡的网站、“139”是指每个村社区的网站)的区域化党建网站体系。2008年以来,指导基层依托一村(社区)一网站的“龙泉驿区基层基础与村级‘电子三务’公开网”,突破传统“时空”界限,为党员群众提供全天候信息公开服务,切实增强镇村事务透明度。探索了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网上直播,有效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案例2:

蒲江县搭建手机信息平台实现精准社会动员

  在全县7个乡镇的29个村(社区)试点开通信息直通互动平台,通过手机互发短信息的方式,与农村手机用户进行信息公开和意见反馈、查询。在具体运行中实施“三步工作法”:
  第一步:做好数据分类。将收集的1万多个手机号按村组干部、党员、村组议事会成员等类别进行分类梳理,分组建立数据库。目前,纳入信息平台数据库的手机号在7个乡镇的29个村(社区)入户覆盖率达到90%。
  第二步:明确信息内容。信息直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务公开、民主评议、公推直选等情况;村级治理机制议题收集、会议通知、决议公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意见征求、议决事项公示、进展情况;乡镇机关、村级班子的工作安排、会议通知、政策宣传、公共服务代理等。
  第三步:及时跟踪反馈。手机信息平台建成后,党员群众通过平台详细咨询了“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政策,并积极反映有关问题,真正做到了“参与有渠道、诉求有回应”。

  案例3:

金牛区实行实名制IC卡创新党员网上教育新模式

  以开发建设覆盖城乡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门户网站为基础平台,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把党建网站办成党员的“网络之家”。建立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课件资源库,开设党员干部网上课堂,内容涵盖政策法规、党务知识、实用技术、居家生活、红色经典等多种领域,党员干部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目前,网站共上挂视频课件300余部(集),有7个新闻栏目和专题视频课件库,专题视频课件浏览量达10万余次以上。
  为了提高党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确保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实行了网络学习“学分制”管理。给每名在册党员发放实名制网上学习IC卡,将党员个人自学和党组织集体组织学习的情况纳入学分管理,以此作为党员考核评议的重要依据。2年多以来,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全面准确记录党员学分累计和学业完成情况。目前,已有11520名党员达到了最低学分要求。

  案例4:

成都彩虹集团探索非公企业网络党建新模式

  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家用电热器具的非公有制企业,公司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党员156名,有30多名党员常年派驻外地。近年来,彩虹集团依托公司网上OA系统,延伸党建工作半径,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一是实现网上党建信息公开。依托公司OA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党建专栏和公司党委的党建专网“两个载体”,发布公司党建动态、公开党员承诺、公示评选优秀、通知党费收缴情况等。使党员随时了解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
  二是开展网上“组织生活”。设立“党员教育管理”、“创先争优”等栏目,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实行政治学习网上开展、主题活动网上布置、思想汇报网上进行、发展党员网上讨论和在线投票。同时,坚持评先评优、民主评议网上投票,为党员表达真实意愿畅通了渠道。
  三是加强党员信息网络化管理。建立党员电子档案,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主要经历、考核奖惩等信息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有效解决了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难、交流难的问题。同时,在OA系统上设立党建论坛,鼓励党员在网上就企业发展和党组织工作建言献策。
 
 
 
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朱志宏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副组长: 詹  庆 成都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成  员: 王忠诚 成都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黄  庆 成都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干部
     彭  跃 成都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干部
     王  勇 成都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