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892184

与群众打交道要过“语言关”

www.gcdr.gov.cn (2014-05-29) 来源:四川日报

与群众打交道要过“语言关”
王付永

    据《四川日报》报道,自贡市自流井区东兴寺片区拆迁过程中,因为对群众工作做得到位,一些人从拒绝搬迁到愉快签约。谈到体会,一些干部深有感触:以前在机关说机关语言、官话、套话多一些,现在用群众爱听的语言跟他们打交道,拆迁工作人员的变化也改变了群众的态度,他们开始是不搭理,不让工作人员进门、不听解释,后来他们慢慢配合工作人员,纷纷愉快地签了约。
    拆迁安置从来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因拆迁而导致的纠纷几乎天天都有,但是拆迁问题并不是不能顺利解决,东兴寺片区的做法,就给我们很多启示。
    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说一家话。一家人就说一家话。既然官民一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作为官员,就要少些官腔、多些民调;少些官话、多些民语;少些官气、多些民风。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机缘就在于说话的态度和立场。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怎么说大有学问,说什么也颇有讲究。有的官员往往一句话就能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有的官员则一张口就让老百姓感到生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看来,说什么、怎么说,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所以,和群众对话,就要以真诚和善意,去尊重、理解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拆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应他们的权利诉求、情感需求。刘少奇曾讲“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官员如果晓之以理,老百姓自然会动之以情。
    不说官话说民语,就应当少些好为人师的态度,多些小学生求知的谦逊。比如,对一个地方拆迁,谁对一个地方的环境最熟悉,无疑是当地的老百姓;搞农事调研,谁更懂春耕秋收,是当地的农民。官员从上面下来,如果能够有孔子进太庙每事问的态度,就像没有人会小看孔圣人一样,百姓当会诚心诚意地把你当成自己人。
    不说官话说民语,就应少些指手划脚,多些循循善诱。既然政策是为民着想的,那么,当群众对一些政策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对一些政府的长远政策有抵触时,为什么就不能耐心地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话进行解释呢?
    和群众打交道,不但拆迁安置问题要过语言关,走基层,要想走得深,走出解决问题的效果,也要过语言关。
    跨越历史时空,宋朝的四川老乡苏东坡就是一个亲民爱民、并善于从基层群众中吸取营养的好典范。东坡官至翰林学士,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东坡八首》,其中有言“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字里行间,惜农、爱农、乐农之情跃然纸上。这样的语言水准,与他长期的底层经历和亲农的情感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想想看,如果以这样的姿态在基层,恐怕没有哪一个老百姓不会高看你一眼,同时,也没有哪个老百姓会把你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