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不断提高选干部配班子的科学化水平
突出结构需求 加强综合研判
今年以来,四川省绵阳市突出班子结构需求,深入开展综合分析研判,不断提高选干部配班子的科学化水平,把选优干部、配强班子作为组织工作服务“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的重中之重。
该市坚持系统化、差异化、功能化,科学设置班子结构模型,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提供基础支撑。将班子配备的一般结构要素设置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地域结构等6个方面,突出功能结构、专业结构、经历结构等差异性要素。特别是对功能结构,根据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等差异,确定1-2个职位进行重点管理。对各个结构要素及其细分类型,依据不同班子的实际分别赋予相应的增量或减量标准。着眼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在设计县级领导班子结构时,更强调基层一线的经历结构。经济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结构,更侧重具有绵阳“2+4”优势产业背景的专业结构。立足推进科技城建设,在设计科技城核心区、工业研究院等领导班子结构时,更注重规划、工业、科技金融及招商引资的专长结构。统筹结构要素,整合考核信息,系统收集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部门评价和反映,建立绵阳市领导班子信息系统,与全市公务员信息库、领导干部信息库等数据平台实现对接,对每个班子应当配备什么年龄段、专业类型、气质性格等结构要素,能够一目了然,有效避免班子配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结合领导班子结构模型,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客观评价判断。根据不同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把县市区划分为近郊、丘区、山区三类,市级部门划分为党群政务、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等7个类别,实行差异化考核。对领导班子考核,区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县市区区分党委正职、政府正职、党政副职3种类型,市级部门区分正职和副职2种类型,考核内容各有侧重。组建以组织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研判小组,按照“收集情况、群众参与、综合评价”等步骤进行研判。收集情况,主要是带着问题研判,提前从纪检、审计、目督、信访、计生等部门收集情况,力求评价更为客观准确。群众参与,主要是“从乡语口碑中看干部”。今年对9个县市区的基础性研判,7个市级综合部门的专项性研判,2个执法类部门和2所学校的针对性研判工作中,共有5282名干部群众直接参与考评,其中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等“圈外人”达50%以上。综合评价,主要采取“四比四看”的全方位综合比较方法,对领导班子整体能力、发展态势、结构优化程度和领导干部现实表现、履职情况等进行评价评估。采用“数据分析、民意分析、线性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研判准度。数据分析,主要是依据省、市近三年统计数据,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可量化指标标准化处理,形成名次排位、历年变动比较等研判结果。民意分析,主要是从服务对象评价、群众口碑、“德”的反向测评中,分析干部的品行才能。线性分析,主要是将干部履职情况、“德”的正向测评情况等指标实行权重计分,直观体现“长项”和“短板”。在此基础上,研判小组形成研判报告,经市委组织部审定后向市委报告,并向被研判单位反馈。
坚持以班子结构需求为前置环节,全面准确掌握班子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强化研判结果运用。立足结构所需和人岗相适,坚持先研判后调配。今年以来,先后提拔任用县级领导干部108名,交流调整县级领导干部141名;新提拔35岁以下的年轻县级干部8名,提拔交流15名女干部、13名党外干部、4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其中有2名党外干部担任部门、单位行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了进一步优化。针对研判中发现的年轻干部“断档”问题,实施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计划,第二批2365名县级培养对象已经完成党校培训环节。针对部分干部经历单一的问题,实施“经历补缺+能力提升”行动,统筹开展干部双向交流挂职“百人计划”,先后选派400余名干部到乡村、园区、驻外招商分局、藏区灾区、信访窗口等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分期分批组织2365人次开展“两化互动发展”、“国家科技城建设”、“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西部文化强市建设”、“西部生态强市建设”、“民生保障”、“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七大专题培训,以丰富经历提升能力优化班子整体功能。建立分级谈话制度,市委书记根据研判结果与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集体谈话;组织部部长向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逐一反馈班子及班子成员情况,对研判中反映班子及成员的问题及时调整处理。今年以来,有14名县级领导干部被组织调整,9名进行分工调整,39名被提醒、诫勉谈话,倒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