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明洲——
从事科研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
李明洲十分痴迷科学世界。“兴趣最重要,如果是为了奖励、为了物质而搞研究,不会有坚持的动力,做有趣的事情永远不会觉得辛苦。”李明洲说。正是这种兴趣的引领,他才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以他为第一作者的《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让这个一直埋头科研的年轻人广受瞩目。
科学的世界很有趣
这位“80后”教授有时候更像个孩童:他喜欢看科幻小说,到现在还保留着翻阅《科幻世界》杂志的习惯。“科研需要想象力,你想,如果编码叶绿素的基因可以转给人体,人就可以不吃饭了。”他的思维极为活跃,这使他在科研上充满闯劲儿。
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的他,当时提出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研究时,甲基化研究还是世界学术界上的一个“小帽子”,顶尖而不热门。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李明洲举例说,“假如父亲在妻子怀孕前几个月吃高能量的食物多,生出来的女儿容易患糖尿病。”“1958-1961年出生的中国人患精神分裂的机率较大,跟当时的自然环境和食物供给有关。”这就是甲基化的影响。这些现象在他看来都“很有趣”。
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他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有规律:早上骑车到校上课,下课后就钻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看各种科技文章;回到家基本不看电视,要看也只看纪录片频道。他还在手机上订阅了许多国外的科研文章,每当坐公共汽车或坐飞机出差时就拿出来翻阅。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未免有些枯燥,可对他而言,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乐趣。“因为我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科学思想,看到世界各地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事物,我觉得这些都太神奇了,一点都不枯燥。”
习惯与国际对话
李明洲拥有开放包容的科研心态。他笑称自己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长大,身为雅安人的他,本科、硕士、博士一路都在四川农大就读,没有海外镀金经历,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土学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保守封闭的人,恰恰相反,他总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做研究。他养成了每天看国外研究文献的习惯,随时了解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夜里12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应该休息的时间了,却是他一天愉快时光的开始。他利用Skype,e-mail等方式与国外的专家教授对话、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常常带来意外的灵感。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已经是他的习惯。
导师李学伟教授上世纪80年代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这为他打开视野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导师的引荐,他认识了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搞科研的人比较单纯,对科研都有一种共同的狂热,你提出的问题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热情回应并主动参与其中。”对于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副教授就能凝聚一批高级别科研人员,李明洲解释说。
从不放弃细节
“细节决定一切。”这是李明洲常常强调的。论文共11页,在投给杂志社要求修改时,他却写了整整63页的讨论意见。分析数据作图的时候,哪怕0.01毫米的误差也不允许,必须重来,为此多花费1-2个小时也不在乎,“有些要改10遍以上,精益求精。”研究生王晓艳说。图形也多方考虑,一份数据往往要做成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点状图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比,看哪一种效果最好,线条粗细、颜色选择、字体大小也要一一讨论。
在猪场采样的时候,为保证样品质量,要求15分钟之内把所有样本采集归类保存,“完全是跟打仗一样。”高强度的工作常常从早上8∶00持续到凌晨2∶00,回去时闭上眼都是猪肉。“他做科研要求特别高,对细节精益求精。”跟他有着10年接触的博士官久强说到。研究中经常会绘制很多图,有时某个地方差了0.01毫米,李师兄都要求重新修改,他经常把细节挂在嘴边,有时我们觉得已经够精细、无伤大雅了,他还是会追求完美,坚持要改过来。
意料之外的收获
得知自己的论文发表后,李明洲下载论文后很平静就睡了,并不知道这篇论文会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天一早,深圳的同事激动地打电话给他,让他快快上网看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各大媒体。
对于这些意料之外的关注和评论,李明洲分析原因在于猪是最接近人类的模式动物,此项研究对预防人类肥胖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来的出发点是针对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甲基化机理,但却在人类肥胖疾病研究领域引起了关注,这很意外。当然,人类肥胖疾病是一个具有更广泛兴趣的医学领域。此外,我认为这项研究里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行发展了以单个CpG位点为基础的Sliding Windows算法,这对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甲基化谱的研究分析都有极大作用。”相对于眼花缭乱的报道,李明洲的兴趣显然还是在纯粹的科研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