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2112617

自贡最大棚户区改造的“自流井路径” 基层党组织根植民生工程棚改一线

www.gcdr.gov.cn (2015-03-13) 来源:四川日报

自贡最大棚户区改造的“自流井路径”
基层党组织根植民生工程棚改一线

    “自流井,井自流;盐卤出,天下足”。自流井区位于自贡市中心城区,是自贡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然而,自流井棚户区改造,却成了难啃的“硬骨头”。
    自流井棚户区占地约2.6平方公里,涉及居民近2万户7万余人。由于低收入群体多、居住密度大等诸多原因,始于2008年的自流井棚改,5年时间仅完成总体工作的10%。截至2012年底,仍有134万平方米房屋需要征拆,占全市棚户区改造面积的56%。
    自流井区委、区政府暗下决心:“困难多、压力大,这正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之时,也正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之机。”
    2013年至今,自流井陆续启动自流井老街、西山路、东兴寺片区、光凤片区等多个地块的改造,创造了3个月签约3000余户的“自流井速度”……棚改工作何以突飞猛进?当地区委、区政府如何找到了症结所在,实现了“和谐征拆”。


    临时党支部建在棚改一线
    架起“连心桥”,打通“隔心墙”
    90%以上的危旧房,人均住宅面积不足12平方米;严重的安全隐患、落后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成为自流井棚户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这里许多居民既盼拆迁,又怕拆迁。”在自流井大湾井社区,70岁的郑回芳婆婆说出了心里话,“现在的老房子,人一多转个身都很困难。我们都晓得,棚改就有可能住上更宽敞的房子,但又担心到手的房子变小。”
    群众意愿是区委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棚户区改造的决定力量。
    区委先后抽调党员干部300余人次深入棚改一线走基层,听群众说真心话、与群众交真朋友。立足棚户区群众实际,《自流井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等专项工作方案逐一制定实施。
    棚户区党员、居民代表既是棚改工作的参与者、推动者,同时也是被拆迁户。自流井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植根于棚改一线,充分凝聚棚户区党员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在西山路片区、老街片区、东兴寺片区和光凤片区等四大棚改片区,自流井区委组织部建立了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采取基层夜话、网络对话、家访谈话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支部建在片区,党支部和居民党员代表架起了“连心桥”,打通了“隔心墙”。
    自流井建立起改造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细化到一户一页、一片区一册,做到了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全知晓”。与此同时,采取分片集中宣讲、面对面个别交流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挨家入户开展宣传,化解矛盾、动员搬迁,把各方利益诉求变为共同的利益追求。
    “建立临时党组织,争当工作主力军;建立党员宣讲队,争当工作急先锋;建立党员示范岗,争当工作排头兵”——构平面、妙连线、巧取点,基层组织工作“点线面”相结合打赢每一场棚改攻坚战。
    党员干部模范带头
    棚改工程成“民心工程”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检验党组织能否有效发挥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检验广大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能否经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的不搭理、不让进门、不停解释,到后来的慢慢理解,再到配合支持……不少拆迁党员干部都有共同的感触:群众并非故意不配合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只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东兴寺片区住户朱永华老两口年龄都超过了80岁。拆迁干部曹杏玉第一次上门的时候,老两口均拒绝搬迁。“老人年纪大了不喜欢电梯房。”曹杏玉找来车子,陪着老两口去看现有的安置房,并推荐较低楼层置换,最终他们自愿出资3万元,以产权置换方式,换成近110平方米的大房子。
    除了“分内事”,拆迁干部还用私家车帮群众看房、搬家、替群众跑手续,积极为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众张罗工作。他们在棚改最前线,说群众的话、想群众的事、解决群众的问题。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赢得了棚户区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在光凤片区大湾井社区,社区主任雷润群与18名社区干部、60名住户代表、5名入户监督员、26名志愿者共同组成了棚改“攻坚小组”,专门解决老百姓遇到的“疑难杂症”。
    党员干部亮明党员身份,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战斗在征拆第一线,建立起纪检、政法、就业、社保等“十方联办”机制,推进解决棚户区住户就业、社会保障、法律援助、帮扶救助等问题,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户户有人帮”。棚改工程建设成为了令群众竖起大拇指赞誉的“民心工程”。
    “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先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棚改一线得到全面彰显,党员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形成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干部群众一家亲
    破解拆迁难的“自流井路径”
    从大湾井社区办公室前往光凤片区棚改指挥部,只有短短几百米的路程,自流井区棚改指挥部的负责人一路上看到的是棚户区里住户们的笑脸,听到的是他们的新期盼和对搬迁安置工作的称赞。
    100余名党员干部,实打实走群众路线,有着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劲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工作韧劲,赢得棚改群众的普遍支持。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群众主动发力支持棚改。
    宣传资料、政策法规、安置房分配方案、户型图……在社区居民邓鸿典的家中,有他自己整理好的一本“说明书”。邓鸿典说:“我把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读了个遍,才整理出的这些内容,方便居民们了解。”在邓鸿典整理的“说明书”上,他用红笔勾勒出重点内容,“这里面考虑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为什么不支持政府为我们办好事呢?”
    党支部建在棚改一线,党组织、党员和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去年12月,火井沱社区的居民敲锣打鼓来到光凤片区指挥部,将感谢的锦旗送给工作人员,“我们就盼着住新房呢,感谢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
    每个支部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个党员是一面旗帜,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推动棚户区改造的强大合力。仅用了3个月,自流井区就实现了光凤片区从模拟征拆转为正式征拆,探索出一条破解拆迁难的“自流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