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吴璟 熊筱伟
嘉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 陈 耀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鸣鸣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池瑞瑞
记者:“百镇建设行动”实施3年,各镇试点成效存在差异,这和地方能动性有多大关系?
陈耀:毫无疑问,这和基层执政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影响,一些镇的“一把手”们对“百镇建设行动”的理解、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这一偏差就决定了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的决策差异,进而影响小城镇建设的成效。在客观条件不够好、偏僻一点的地方,干部作用很重要——坐等是干不好的,干与不干天差地别,所以小城镇干部配备应该是有更强能力的、有经验的,对新理念接受快的。
池瑞瑞:我们看到,小城镇发展对先天资源禀赋依赖大。在启动“百镇建设行动”之初,四川确定的21个省级重点镇先天资源禀赋就存在很大差异。尤其从分类来看,一般的农业镇比不上工业镇、商贸镇、旅游镇。虽然都同为重点镇,也享受着同样的政策支持,但这几年的改变或者说发展效果有差异也是客观事实。
张鸣鸣:如果抛开先天条件来看21个重点镇的变化,外部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前期几次调研结果都显示,在21个重点镇的建设中,外部支持尤其是来自县、市两级的支持差距很大。有一些镇是集多方合力共同打造,外部支持力度大,发展可能就会快一步;有一些镇的外部支持力度稍欠缺,在“百镇建设行动”实施几年后,小镇的变化也不明显。
记者:下一步将“百镇建设行动”做深做实,对书记、镇长们有哪些建议?
池瑞瑞:基层执政者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道关口,为让政策发挥更大效应,首先应该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基层执政者要在培训上多下功夫,多和其他地区,尤其是先进地区同行交流,提升视野,学习经验。
陈耀:小镇“一把手”们首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这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在方法上,书记、镇长们要提升学习能力,不会干的就不要怕学习,不要怕模仿,该“拿来主义”的就拿过来用。需要注意的是,模仿不是别人干什么你干什么,而是学会如何分析自身的优势,如何扬长避短,不是完全照搬具体做法。
张鸣鸣:县一级要加大对书记镇长的支持力度。除了常见的项目、资金支持外,还应该有更多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赋予镇一级更多权力,比如综合执法权、财政权、人事考核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