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市印发《资阳市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统筹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力争通过文化“造血”,让贫困地区群众在精神上“富”起来。
□ 资阳日报记者 何柳
夯实基础
文化大院种文化
崭新的健身器材有序排列,娱乐室干净敞亮,农家书屋书香四溢……这是记者近日在雁江区忠义镇云台村新建的文化大院看到的情景。
云台村计划今年底脱贫,文化大院的建设就好比搭建了一个文化平台,为该村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起来。“以前农闲时生活单调乏味,但现在可以看看书学习种养殖技术,看累了再在休闲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每天过得充实幸福。”村民李秀菊乐不可支地说。
村支书颜中君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借助文化平台,挖掘文艺人才,带动全村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到时村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自编、自排、自演贴近生活和实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让文化的种子在咱村生根发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按照“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以贫困地区文化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加公益性文化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推进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消除盲点,到2018年实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据悉,今年我市将力争完成3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解决3000户贫困户看电视问题,推进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拓展,完成55个贫困村报栏建设,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40%,地方广播覆盖率达98%,电视数字化覆盖率80%。
精神食粮
文化下乡沁人心
“表演真精彩,令人振奋!”今年中秋节,市文联组织文艺家们同安岳卧佛镇飞凤村村民一起喜迎中秋,精彩的文艺节目和丰富的趣味活动,让这个偏远山村变得异常热闹,村民们一边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叫好,一边为脱贫攻坚鼓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用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春联等形式送文化下乡,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让村民足不出户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激发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方案》规定,我市每个贫困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文艺演出;每年举办1次“书香资阳·农民读书月”活动,分批次向贫困地区送科普类、文学类、法律类等农村实用、村民喜爱的图书;每年在每个行政村放映12场公益电影。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完成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201场次,通过沁润人心的文艺演出为脱贫攻坚注入持续动力, 不让精神匮乏成为精准扶贫的短板。
精准发力
文化产业带扶贫
溪水桃林、茶亭阁楼、菜田果园、水上乐园、主题客栈……雁江区临江镇红碑村幸福谷婚礼文化旅游度假村集中式婚礼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汉式餐饮、水上娱乐、田园游乐、木屋别墅度假于一体,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这只是我市近年来以文化产业的兴盛实现文化富民的缩影。
在乐至闲宁村,占地352亩的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对外招商引资;在安岳,中国柠檬文化小镇将打造为集柠檬文化广场、柠檬文化博览园、柠檬生态观光园、“柠檬缘”花园主题酒店、“柠檬缘”大型音舞诗画实景演艺、东方蒙顿小镇、“世外柠檬源”生态度假区等七大主题分区的旅游景区。
据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市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融合联动、品牌策动三大战略,精准发力培育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土壤,准确定位农村文化市场,在统筹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同时,注重文化要素整合和特色塑造,培育建设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努力形成“一地一品”格局,力争在2018年前,建成文化旅游观光农户200户以上、互联网营业服务场所20家、游艺娱乐场所15家、农村文化企业2户,培育建设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各1个。
文化扶贫是“撬动”扶贫攻坚的一个有力“支点”,文化更是最能激发农民主动作为、担当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市正将文化、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与贫困地区农民思变求富的愿望结合起来,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的总体思路,为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