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1958948

点燃贫困村脱贫“摘帽”新希望

www.gcdr.gov.cn (2016-10-27) 来源:四川日报

  ①

  ②

  ③

  ④

    ①②10月13日,成都市的爱心人士来到华蓥市明月镇,把20台LED轻便式彩色电视机分别捐赠给竹河、白鹤嘴、三合团等村的贫困户。 ③10月20日,华蓥市观音溪镇跳石沟村的果农采摘蜜橘。 ④华蓥市贫困群众在该市产业扶贫基地工业园区的电子企业紧张工作。

  质监人发挥职能优势助力村民致富奔小康——

  10月15日,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籍宁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消息:四川省1443个村庄入列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根据行动方案,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将开展包括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万企万村帮扶、乡村旅游创客、融资支持旅游扶贫、扶贫模式创新推广、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在内的八项行动。该工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竹河村同明月镇其他3个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让籍宁欣喜不已:“国家的重视,各方的支持,再加上当地干群的共同努力,脱贫奔康的脚步更有力。”

  籍宁是省质监局下派到竹河村的第一书记。发挥质监职能优势,用质量的力量扛起贫困村致富奔康的希望,是质监人参与扶贫的最大愿望。

  A

  村里的变化

  强化致富理念,增强加快发展紧迫感,“饮水难”不再困扰村民

  从华蓥西出口下广邻高速,不到半小时车程,就能到达明月镇竹河村。这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离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小村庄,为何会长期贫穷?明月镇群众道出了个中缘由:竹河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缺乏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此外,该村地处渠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农作物常常因洪涝灾害而颗粒无收。

  被纳入全省2014年整村推进扶贫村后,竹河村投入扶贫资金105万元启动实施了整村扶贫项目,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但仍有93户困难村民没有实现脱贫。竹河村根据贫困户的家庭状况、个人情况和致贫原因,实施一户一策,分类帮扶,与省质监局等帮扶部门一道制定具体详实的帮扶规划。

  饮水难一直是困扰竹河村的一大难题。在了解供水站安全标准时质检人员发现,2009年该村建起的村里唯一的供水站,由于设备老化,管网建设不完善,运行维护费用较高,难以发挥作用。“产业的发展可以缓一缓,但村民们的饮水安全一定要率先解决。”省质监局当即表示,筹措资金60万元,用于这个供水站的升级改造。如今,村民们再不用为饮水犯愁了。

  竹河村地处渠江岸边,土地肥沃,是华蓥市重要的蔬菜基地,但道路不通长期制约着该村蔬菜产业的发展和村民致富。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着力点。去年,村里建起了一条3公里的沿江公路,省质监局专程筹措资金,支持这条乡村旅游公路的修建,“公路修好了,困扰村里几代人的出行难问题解决了。”村民们说。

  从2014年9月开始,村里多名贫困学生先后来到省质量技术监督学校读书,学校不但为他们提供三年免费教育,而且提供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中专学业。该局利用省质监学校技能培训基地,开展以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3门-5门致富技能技术,“参与了这些培训学习,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强化了致富理念,也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该村一名干部说。

  B

  镇里的计划

  水淹区开起“扶贫船”,村集体有持续收入才能反哺贫困户

  去年10月,拿着省质监局的“下派令”,带上衣物和日用品,开着私家车,籍宁赴竹河村报到,就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省纤维检验局干部到村第一书记,籍宁适应农村工作很快,刚到村一个月,就发动村民种植果树1万株。“有能力,有亲和力,沉得下来。”这是明月镇党委书记杨奇勇对这位80后年轻人的评价。一次走访贫困户时,籍宁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因为贫困,大娘的两个儿子都离开了村子,家里只剩她和老伴。大娘身体不好,靠着老伴的低保金和几棵柚子树,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政策兜底,不符合政策的人怎么办?只有村集体有持续的收入,才有可能帮助贫困户。那么,村集体怎样才能有钱?明月镇“四村联动”连片扶贫开发规划让籍宁看到了希望。

  据杨奇勇介绍,为了力争2017年基本建成“明月风光、渠江画廊”乡村旅游廊道,实现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的目标,明月镇因地制宜编制了全镇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及4个贫困村实施规划,并为竹河村量身打造了一个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方案。

  方案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村民种植400多亩的桃树李树。村里通过政策宣讲、目标激励和规划引领,赋予群众决定权、参与权、评价权三大权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开展土地整形、树坑挖填、土地施肥、树苗栽种等工作。在华蓥市农业局、农科所专家指导下,他们还采取整体布局、相对集中、横竖成行进行栽种,并根据地形将喜鹊梁一带更名为桃花岛,双河寨一带更名为李子湾。“花开时节,这里将成为镇里‘明月风光、渠江画廊’乡村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籍宁说,果树挂果后将给全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丰果期每亩收入可望增加7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镇里探索的“复三七利益链接模式”在此项目的推进中得到广泛支持。村集体统一对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进行打造,发展桃李产业,取得收益后,土地承包者占三成,村集体占七成;村集体获得的七成收益里,贫困户先提取分配三成,余下七成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这种模式既有效解决了扶贫工作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又破解了贫困村集体、贫困户以及其他村民全员参与、各方受益的利益分配课题。”杨奇勇说。“没有任何农村的经历,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岗位。”籍宁说,虽然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但心里充满着成就感和幸福感,“你为村民干任何一件很小的事,他们都会记一辈子。”

  为推进定点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选拔,去年底,省质监局再次下派了4名精通质监业务知识、项目规划及扶贫工作的干部到明月镇。“人手多了,解决问题的渠道就多了,我相信,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籍宁说。

  C

  市里的办法

  提前谋划产业发展路径,长效机制助力村民脱贫

  一眼望去,400亩的无公害蔬菜很是壮观,这是村里建设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前,这些地由村民自己耕作,后来,村里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抱团发展村里的蔬菜产业。村民们说,这种方式让村里的蔬菜品质、产量和销售都有了保障。

  在质监部门下派干部的影响下,村民们学到了不少有关质量的新词。今年,他们对蔬菜基地的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有机!在实地考察研究后,省质监局认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扶持力度,力争2017年竹河村有1个-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

  更多依托职能的帮扶措施正在推进:标准化处着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帮助当地打造梨、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2017年在竹河村建立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质量处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帮助竹河村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开展管理体系认证,组织5家-10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力争2017年在竹河村创建2个四川名牌;指导协助竹河村开展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不仅仅是竹河村,整个华蓥市的脱贫进度,都在质监部门的关注之中。

  9月底,省质监局、省扶贫移民局、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3家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赶赴华蓥,对2016年拟退出的6个贫困村的49户贫困户,以及随机抽取的2017年计划退出的3个贫困村的20户贫困户进行评估检查。“上至华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下至镇村一线指挥人员,包括从省、市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对进行的扶贫工作无不如数家珍。”工作组对当地具有华蓥特色的扶贫工作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全市制定了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建立正反奖惩机制,对脱贫攻坚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绝对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的同时,该市就在谋划产业经济脱贫、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脱贫机制建立:因地制宜发展连片特色产业,全面规划花卉业、经果林业、养殖业等,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各村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个别村民等靠要思想明显等问题,工作组提出,上下联动再次全面核查锁定脱贫摘帽的户和村,增添帮扶措施,集中资源重点解决薄弱环节。同时根据各村实际,出台村规民约,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防止出现村民之间互相盲目攀比的现象。“我们还特别建议重视集体经济在未来的带动力,做到每个村都有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集体经济。”参加此次评估的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刘佳本版图片 杨天军 本报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