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江区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乡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精准“领导、协调、示范、保障”四个定位,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能力。
定位“领导者”,理思路明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主动权,坚持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的思路不动摇。摸清家底找思路。以村(社区)党组织为龙头,全面盘点全区116个村(社区)常驻人口结构、产业经济业态、综合服务能力、驻区单位资源等家经家底,立足当地当下,放眼未来,思考社区发展治理实践路径。借智借力定方向。按月筹办“书记论坛”,促进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相互学习,破解社区发展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开展3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专题培训班,统筹安排13名村(社区)干部到武侯区跟岗学习社区治理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提高领导社区发展治理能力。带领群众寻路径。坚持城乡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议事会召集人,鼓励党员参与议事会选举,建立健全党组织收集议题、把关议题、推进事项执行等制度设计,将社区发展治理纳入党建责任清单,项目化管理、制度化落实,推动社区发展治理落地落实落细。
定位“协调者”,汇资源聚合力。强化统一指挥,加强组织协调,牵引各类资源汇聚社区、服务居民。谋求多方共识。完善“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厘清各类组织权责边界,创新“343”协商机制,出台“理顺村级各类主体治理关系”5+X配套意见,引领各类组织凝聚共识,劲往一处使,合力做好社区治理大文章。统筹多方资源。深化区域化党建,推行兼职委员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借力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各类资源力量,实现社区事务大事共议、实事共办、难事共解,提升社区治理整体性、统筹性。汇聚多方智慧。邀请专家顾问、优秀机关干部、致富能人亲临基层一线把脉问诊开良方,帮助村(社区)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设“红柳•市民聊吧”开放空间,通过“坐诊”“巡诊”“会诊”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靠群众智慧加强社区治理。
定位“示范者”,做带头树标杆。分别发挥党代表、党员义工、普通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吹响服务社区、服务群众“集结号”。党代表率先联系群众“不断档”。推行党代表任期制,创新党代表民意代理方式,全覆盖联系116个村(社区)党员群众。创新“多单位、微治理”社区治理模式,统筹党支部、居民小组、网格员力量,面对面听民意,心贴心解民忧。党员义工示范服务“不掉链”。区、镇、村分级组建党员义工队伍,完善服务体系、深挖优质资源、构建管理机制,广泛开展“项目组建”“联合组建”“专业组建”,精准对接需求,定期为老、弱、残、困等弱势群体提供最迫切需要的“一对一”零距离志愿服务。普通党员带头八小时内外“不打烊”。开启“双圈双创”党员示范模式,强化意识、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导激励党员在“生活圈”亮身份、作表率、常态服务群众,身体力行展示党员风采;在“工作圈”比服务、比业绩、比奉献,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切实把党员工作生活的家园变为联系服务群众舞台。
定位“保障者”,强基层夯基础。加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硬性保障,确保资源到位,动力持续。保障队伍有活力。将社区人才发展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聘用+购买”相结合的社区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待遇科学增长和容错纠错机制,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通道,优化源头河水,激发社区治理活力。保障活动有场地。按城镇社区不少于400㎡、村(涉农社区)不少于500㎡标准,统筹投入资金3.2亿元,建成116个集“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用性培训教育、开放型群团活动、便民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保障工作有经费。建立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服务人口匹配最低5万元/年办公经费,拨付不少于40万元/年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建立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清理核准职能部门86项公共服务,制订依法自治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可购买服务事项和社区工作负面事项4张清单,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
(成都市温江区委组织部 苏磊 彭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