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810498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第一期市厅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 (2013年12月20日)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八届
三中全会精神第一期市厅级领导干部
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
  

20131220日)

范锐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省委决定,集中半年时间,对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今天,首期市厅级干部研讨班就要结束了。借此机会,我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今年以来,省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运用多种形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抓好讲话和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和学习培训。

第一,要从广度与深度的把握上,加强讲话和全会精神的系统学习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的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更高地举起思想解放的大旗,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实质,并转化为坚定信念、推动工作的动力。要以大培训深化学习。各级党委中心组要列出专门的学习计划,集中时间组织学习。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培训。要以支部为单位,采取集中辅导、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多读原文、逐篇研读,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以大宣讲扩大覆盖。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学习宣讲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基层、到各个群体中去宣讲。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总书记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以宣传全覆盖推动学习全覆盖。要以领导带头掀起高潮。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走上讲台、带头学习宣讲,发挥好带学促学作用。要主动到基层去、到党员干部中去,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一起调查研究、一起谋划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贯彻讲话和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第二,要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加强讲话和全会精神的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博大精深、涵量厚实,我们既要把贯穿其中的重大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精学全、悟深悟透,又要以新的精神为思想武器,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深入研究贯穿其中的重大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贯穿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是最鲜明的思想成果和最核心的思想统领。我们要以此为指导,研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弄清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深入研究贯穿其中的理论创新。讲话和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有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比如,关于用两点论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论述,关于深化改革要把握好“六个重大关系”的论述,关于培养选拔好干部“三个怎样”的论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要正确处理“七个方面关系”的论述,等等。我们要深入研究、深刻把握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真正弄清楚我们党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使命,切实遵循这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要深入研究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前不久,省委围绕贯彻落实讲话和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立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22个重大课题,由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带队进行专题研究。各地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确定一批重大课题,集中力量多角度、多领域深入研究。社科界、理论界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力争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能够用于实践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

第三,要从认知与力行的统一上,加强讲话和全会精神的系统实践深入实践。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真正把讲话和全会精神落实到各条战线、运用到工作实践。实践是要讲究方法的。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始终贯穿着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实践是有实在内容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实践。只有把思想实质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思想实质的领悟才能更深入。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认识——实践”螺旋式上升中,实现更全面的理解、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的把握、更自觉的践行。实践是需要结合的。要把学习领会讲话和全会精神与推动落实省委系列重大部署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各地各部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真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武装头脑、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过程。

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抓好讲话和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工作、解决难题、推动发展。

(一)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许多重大问题进行阐述时,都注重运用战略思维,以全局视野、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向,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我们要深刻领会、善于运用。

要胸怀大局,应时而谋。只有胸怀大局,才能登高望远。从国际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彰显,但当今世界剧烈变动,充满着变数、隐藏着风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博弈十分激烈。从国内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从我省看,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面临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役。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但都应该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坚定正确方向。

要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空中,致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的“黄金十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打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窗口”。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新的起跑线”机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激活新的发展引擎,使宏观的“势能”真正转化为驱动四川发展的“动能”。

要着眼大事,谋定而动。明年是改革年,改革是头等大事;实现奔康致富,发展是永久主题;谱写四川篇章,和谐是底线基石。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三件大事。要深化改革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促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要始终咬定小康目标,保持发展定力,着力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优势。要促进和谐不懈怠,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城市精神,大力推进法治四川建设。

(二)坚持以辩证思维研究问题。运用辩证思维研究解决问题,是贯穿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各类矛盾凸显,形势纷繁复杂。这些时代特征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凡事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要善于从挑战中找机遇,化劣势为优势,变压力为动力。比如,这些年我们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化危为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推高的投资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给持续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倒逼我们寻找新的动力源。又如,四川是人口大省,2400多万人在省内外打工,随着全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丰富的人口资源正成为促进回归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突出主要矛盾抓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省情特征没有改变,全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没有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不高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仍然是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基础,调结构、转方式都无从谈起;如果城镇规模较小,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优秀人才就引不进来。我们要保持抓发展的定力,坚定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

注重辩证统一做工作。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统一的,是发展变化的、相互贯通的。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要坚持辩证统一,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既要服务群众,也要引领群众;既要做人民的公仆,又不能当群众的尾巴。对那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由远到近、由表及里、从全面到局部、从趋势到现实,提前应对、趋利避害,巧妙推动“矛盾转化”,变被动为主动。

(三)坚持以创新思维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一向注重以新思路、新视角观察问题,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四川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用创新的理念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改革和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能否正确对待和宽容失败,是能不能激励改革勇气的关键所在。现在有的同志“不想改、不愿改、不敢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怕因改革失利而被追责。最近,上海市制定了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政策,其中有两条比较引人注目,一是设立改革创新奖,二是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这不仅是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和保护,也是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的警醒和鞭策。要鼓励大家甩开膀子谋改革、搞创新,特别是对那些敢于创新、敢于负责的干部人才,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宽容和支持,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创新活力。

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作用发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能带出一个团队、激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比如,大家熟悉的乔布斯、马云、马化腾等,就是企业的灵魂、行业的领军,带领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四川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一方面要立足培养这个根本,坚持大规模培养人才、培训人才,实施高素质人才递进培养工程,提升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着眼引进这个补充,坚持以用为本、广聚人才,以好的文化和氛围集聚人才,加大政策支持,面向全球大规模招才引智,把省委确定的“四大人才计划”做实做出成效。

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四川是科技大省、教育大省,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全省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有30万人,这是一笔宝贵的智力财富。我们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把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推进落实“千人计划”,广泛推行科技人才创业扶持计划,把科技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坚持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布局“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改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推动各项改革,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是一个长期目标、长远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弄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同时,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注重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之间的统筹谋划,增强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要鼓励基层创新。四川素有改革创新的土壤,不乏创新头脑。古蜀人开创了以成都为起点的中外交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宋代川人发明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980年,广汉向阳乡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勇气,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率先恢复乡村建制。这些年,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等很多创新性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创新精神,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对看得准、条件成熟的,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一时看不准或条件不太成熟的,要加强调研、先行先试。

要加强风险防控。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在前进的道路上,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都会出现。我们不能一味地盲打莽撞,既要胆子大,更要步子稳。要坚持风险可控、封闭运行的基本原则,不超越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不急于将试点阶段的初步经验向外扩散。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认知度、认可度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社会震动过大。

(五)坚持以底线思维稳中求进。习近平同志强调,“作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要坚守底线,稳中求进。

要坚守安全的底线。一方面,要确保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四川,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不能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确保生产安全。安全责任大于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决不能要带血的GDP。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要坚守和谐的底线。把稳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置社会矛盾纠纷,坚决维护藏区、灾区社会和谐稳定,为全省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坚守廉政的底线。经济发展要可持续,同样,人的发展、干部的发展也要可持续。只有从严要求、廉洁自律,不逾底线、不闯红线,干部才能健康成长。东明书记指出,干部搞一次特殊,就失去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掉一片民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谨记这一告诫,从严律己、以廉正身。

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于担责、作出表率

全面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主力军、生力军,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

第一,要强化政治定力。只有政治上的坚定,才有改革中的勇气。35年前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一批像邓小平同志那样的改革者,他们坚定改革方向,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接力奋进。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政治定力,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立大志、谋大事、行大道,做官要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二是要解决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个“总方向”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三是要解决好讲政治、讲党性、讲执行这个“总原则”问题,对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不折不扣坚决执行,立说立行、落实到位,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四是要解决好不谋私、不乱权、不违法这个“总戒律”问题,注重修身洁行、心存敬畏、握牢戒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法乱纪。

第二,要增强改革勇气。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惟其艰难,更需勇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5年前,带着对“开除球籍”的忧思,怀着对“中兴伟业”的热望,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毅然推开了改革开放之门,中国的命运由此深刻改写。3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部署。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前提。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会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必须不断清思想之障、破机制之茧,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要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深圳精神”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敢闯敢试,敢于冲破一个又一个的制度羁绊和利益藩篱。小平同志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改革就是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能不能真正推进改革,关键一条就是看有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那种“会有风险”的说辞,“再等一等”的要求,实际上还是想不透、放不下、丢不了。“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从自我做起、从自身改起,带动全社会改革向前推进。

第三,要培养担当精神。改革就要冲破各种羁绊和利益藩篱,打破惯性思维,有时甚至要付出牺牲,这就必须要有一种担当精神。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面对大是大非,绝不拿原则做交易;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较真碰硬。要遇事不避,敢担重任。古人云,“遇难不避不畏者,可以担重任”。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推脱、挑战面前不畏惧,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要无私无畏,敢于负责。无私才能无畏。面对改革发展大业,个人利益的盘算、私誉损毁的计较、进退得失的斟酌、瞻前顾后的疑惧,都是不敢担当的表现。要有“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胸怀,摈弃私心、夙夜为公。对于真改革、真发展,攻坚破难、真抓实干的干部,即使丢了选票、遭了“公罪”,组织上也要为他们说公道话。

第四,要保持为民情怀。党的干部和人民的关系,永远是公仆关系。要始终摆正这个关系,牢固宗旨意识,保持为民情怀。要心中装着群众。这是前提和基础。决不能用办公室的臆想代替群众的真心愿望,决不能用部门和个人的方便代替基层群众的方便。广大干部要响应省委号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树立新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用心服务群众。兰辉同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好干部标准提出后全国推出的第一个重大典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兰辉同志学习。兰辉同志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总是把群众的事当成大事倾情关心、用心去做。我们向兰辉同志学习,就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