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2194314

达州市通川区“三创新”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www.gcdr.gov.cn (2016-03-08) 来源:四川党建网

近年来,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以“加快建设新通川,率先全面达小康”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脱贫帮扶为载体,以分户施策为抓手,通过识别方法、工作机制、督查办法“三创新”,切实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帮扶成效显著。目前,各级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物资等2322.3528万元,完成村道路建设32.68公里,新建、维修饮水工程12个、水池塘58个,解决了2546人饮水难的问题,全区共计脱贫3940户9523人,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创新识别方法,以甄别促精准。通川区创新“3366工作法”,全区23个乡镇办委、101个帮扶部门为主体的工作组分别奔赴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村入户,认真摸底调研,以院坝会、交流会等形式,对贫困群众期望解决的实际困难进行详细询问,彻底摸清了群众所想所盼。在走访中,通过开展“三比三看”(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现状,看支出情况),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流程和“调查要细、提议要准、商议要公、评议要真、监督要实、公示要全、核定要严”要求,坚持以户为单元,整户识别,坚决做到“六进六出”。 (仅有一处住房且破旧,多年无能力改造的农户要进;家无余粮又无其他收入来源、生活难以为继,但发展生产愿望强烈的农户要进;家有老病号、残疾人,常年看病吃药,长期穿着简单朴素的农户要进;家有高中、大学在读学生,负债较大,短期内无力偿还的农户要进;因遭遇重大灾害或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负债较大,短期内无力偿还的农户要进;针对被“边缘化”的个别农户,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方式被确定为真正贫困的农户要进。原则上在任村、组干部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家庭成员中有1人及以上是财政供养人员、社保人员或虽在企业工作但收入较好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虽然分户,但是子女有明显赡养能力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有多处住房,且至少有一处是砖混结构以上住房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购买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系列消费品或大中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因赌博、吸毒等行为或有劳动力和条件却好逸恶劳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家庭是贫困户的要退出。)

创新工作机制,以行动促落实。一是“八个一”到村到户。除将“五个一”落实到位,通川区还创新“三个一”,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结对帮扶城乡社区,充分利用城乡社区资源优势,发动69个城乡社区与贫困村结对共建,从村级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学习;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结对帮扶企业(社团组织)。广泛组织动员91个企业(社团组织)与45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已经落实产业项目5个,争取产业发展资金80多万元;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全区7981名财政供养人员共结成帮扶“对子”7500余对,为群众规划发展惠民富民项目68个,帮助制定贫困户发展规划7216个,捐助农用物资、化肥320吨,捐赠帮扶现金260万元,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 “八有建设”全面推进。结合贫困村“远有规划、近有计划”脱贫目标,通川区注重长短期规划结合,在贫困村实施“八有建设”行动: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有一条硬(油)化村组公路、有一个便民服务代办点、有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有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伍、有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早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全区45个贫困村均有驻村工作组,形成了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建起了39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硬(油)化45个贫困村公路83条、建成便民服务代办点36个,23个村有特色主导产业。三是“解八难”一个不漏。在分户施策中,对贫困村特困家庭、特困党员等家庭的现状,摸准需求,着重从稳定增收、便捷出行、安全饮水、住房搬迁、素质提升、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公共服务八个方面入手,真正帮扶贫困群众。帮助48户特困户年均增收5246元,解决水、路等出行问题41起,帮助解决住房搬迁、看病就医等实际问题200余件。

创新督查办法,以监督促实效。对驻村帮扶工作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电话督查等方式,通过“三查一看一问”—查村、查部门、查本人,看现场,问老百姓,对驻村干部工作到岗到位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工作要求和整改措施;对督查中发现脱岗或“两头跑”的,追究有关单位和驻村干部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要求驻村干部与原单位完全脱钩,务必吃住在村;对以乡镇干部包村或部门联系村代替驻村工作的,严肃追究相关乡镇党委及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 “第一书记”工作不负责的,汇报驻村帮扶领导小组后,予以调整召回。2015年,对督查发现问题的驻村干部提出53条工作要求,收到整改措施176项;责令脱岗干部15人进行了书面检讨,并全区通报批评;针对一直未到岗干部,要求所属单位分管领导做出书面检讨;处理工作不力第一书记1人,召回调整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