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娃,从小就在四川宜宾市高县可久镇长大,父辈希望我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一番事业。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在成都的优厚待遇,回乡报考每月只有900元的大学生村官。之前,我清楚记得父亲对我说:“闺女,你若是执意要回来上班,我和你妈就不管你了。”面对父母、同学、亲朋的不理解,我也犹豫过,但那座熟悉的大山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
一到高坡村,支部书记周建伟就对我说:“小刁,你来的正好,现在有好几起林权纠纷,我们一起去调解一下。”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当时大大小小的林地纠纷就有10多起。“我是来搞发展的,又不是来调解纠纷的。”我心里不是滋味,但转念又想,这或许就是对我的考验吧。
在周书记的带领下,我来到几间破旧不堪的瓦房前。“太婆,您好!”我对着屋里走出的老婆婆亲切地叫了一声,结果传来的却是老婆婆生硬的话:“一个黄毛丫头,懂啥?你们都串通好了来整我,官官相护,不谈!”我头一回下乡,就遇到这种情景,热忱的心顿时凉了大半截。后来,我从周书记的口中了解到事情原委,老婆婆的山林与村民组长相邻,划分意见有分歧。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找过村民组长问询,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先后5次到现场查验,13次到老婆婆家去做思想工作,无数次与在外务工的老婆婆儿子进行电话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婆婆终于与村民组长达成调解协议。5年间,我单独或与干部一道调解林地纠纷12起,每当看到他们握手言欢,所有的苦闷和辛酸都会烟消云散。
“刁主任,新花生出来了,我给带点来”“腊月二十五,到我家吃年猪肉”……每次听到这些,我的心就愈加坚定、欢悦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喜欢这片土地、这片大山,深爱着这里的乡亲。
2009年,全村1034人,有633人在外务工,在家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必须发展产业!”我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当年就动员群众,新栽竹子1000多亩;2010年引进业主,承包土地50多亩种灵芝。“还有突破口吗?”面对2000多亩竹子、2000多亩荒山荒坡,一时,我没有了主意。在反复走访,并赴湖南和江西等地考察后,决定发展养兔和林下养鸡。调查报告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
牛腿组村民赵春林建起兔场,年出栏6000多只,纯收入超过5万元,自创“异地选苗,反复配种”法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周宗兴等林农发展林下养鸡,一时间林下土鸡成为高坡村的响亮名号,商家纷纷上门采购。
看着火爆的生态土鸡市场,我又仔细琢磨商机。为什么不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呢?于是我通过银行贷款、亲朋借款等方法筹集资金80万元,成立了乌蒙茶林养鸡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本地土鸡繁育种场,由我担任理事长。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200多人,年出栏土鸡10万只,竹林可可鸡、云雾茶林鸡、林下百草鸡等品牌相继走进了云南、重庆、成都等市场。
(作者系四川宜宾市高县可久镇高坡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