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5130452

丹棱“小西藏”的脱贫攻坚之变

www.gcdr.gov.cn (2016-04-18) 来源:四川组工网

丹棱县张场镇老峨山区海拔1100多米,过去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被称作丹棱县的“小西藏”。目前,老峨山区还有岐山、玉柱、廖店、三合等四个省定贫困村和一个市定贫困村万年村。脱贫攻坚大决战半年时间过去,丹棱过去的“小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干部作风之变

“现在每周基本要干6天,剩下一天也不能保证能休息。”张场镇岐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蒋天勇感叹道。

山路盘旋蜿蜒,从张场镇出发,差不多要了半个小时才到达村委会。上下两层的新办公楼刚刚建成,楼外是接近两亩的活动院坝。村委会主任王正海王正海介绍,办公楼由县委组织部和县扶贫部门投入70万元建成,12月中旬才完工。“以后,岐山村的老百姓办事和开展文体活动就有了一个好地方。”

岐山村四组海拔最高,贫困户也最为集中,道路也更加狭窄。驾车的蒋天勇却在蜿蜒的村道上显得非常熟练。“这条盘山路,好多外来的驾驶员都不敢开,蒋书记的技术完全是练出来的,他最少都上去了五十趟。”村主任王正海说,蒋书记是县畜牧局干部,8月份到岐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摸清贫困户现实情况、争取当地适合的产业项目,真正完全沉到了村上,成了地道的岐山人。

“小时候在岐山生活了8年,组织安排我到这里当第一书记,不认真干点事,对不起岐山的父老乡亲。”蒋天勇说,正是因为对岐山过去的贫困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自己对身上的责任更加清楚。

王正海40来岁,看起来脸色远比实际年龄更加憔悴。王正海说:“不仅第一书记在村上跑得勤,我们也差不多成了脱产干部。”镇党委副书记张勇介绍,王正海的笔记本上记着,8月份一个月就只三天没忙村上的事。“他的爱人都埋怨忙了公家的事,丢了自家的农场。”

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大学生村支部书记王定超正在为村民土地确权

中午1点多,我们在返回岐山村委会的路上,遇见正在查看扶贫产业大道路基拓宽工程的镇党委书记顾建峰和岐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定超。王定超讲话声音大、肤色有点黑,这位2013年6月被选为岐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女大学生村干部,两年多田间地头的奔波下来,已经是一副标准的基层村干部样子。党委书记顾建锋说:“这个时间吃午饭是常事。这半年,尽管每月补助只有不到千元,但老峨山的村干部很尽责,没有怨言。”

“岐山穷,有交通等自然地理条件差的客观原因,但是也有市场眼界不宽、思想传统保守的主观原因。”村支书王定超和村主任王正海说,各级都在重点帮扶岐山,岐山人必须要自己要想干,实干。

玉柱村村委会门口,“选派好干部,驻村真帮扶”标语,鲜艳醒目。

从去年9月份开始,除了对上协调争取项目,每周一至周五驻村成为市质监局干部、玉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浩的工作新常态。“一个是距离眉山确实太远,来回跑既耽搁时间,也费汽油;关键是玉柱村确实很具体,脱贫攻坚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潘浩坦言。

玉柱村网格员牟朝霞告诉记者,昨天和潘书记步行到的五组看望一位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潘书记的手机软件显示,那个地方海拔1180米,大家一共走了20000多步。潘浩承认,晚上洗脚时,腿疼的难受。“不过玉柱村的老百姓确实太艰苦了,我这点苦不算啥。”

作为省定贫困村,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支持玉柱村,除了项目支持,仅市质监局、丹棱县委政法委等党委就已经单独解决交通建设资金近15万元。“村委会门口的标语就是一种鞭策和提醒,让我时时记住局领导对我的告诫,对玉柱村的群众要有真感情,两年驻村更要对得起自己良心,应该要为他们好好做点事情。”潘浩这样解读自己的第一书记角色。

基础产业之变

“路修好了,山外的老板才得来,山上茶叶和羊子才买得上好价钱。”

玉柱村三组,扶贫产业大道路基拓宽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这条总长7.8公里、连接四个省定贫困村和一个市级贫困村的大道将由原来的3.5米宽增加到6.5米,是发展老峨山旅游和产业扶贫的黄金通道。玉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浩介绍,群众很支持,道路拓宽占用的土地,老百姓都说先修了再说,基本没在意补偿的事。”

“路修好了,外面老板才的进来,我们种的茶叶,养的羊子才买的上好价钱。政府帮我们做这样的好事实事,群众咋个可能不支持!”60多岁的李云刚老人对过去没路的艰苦感受颇深,说原来背个粮食赶个场天不亮就出发,走路要两个小时才到张场,等卖了粮食回来,基本就要耽搁一天时间。

王玉华是岐山村建卡贫困户,刚刚过去的冬至,王玉华一家尝到了养殖山羊带来的好处。在县畜牧局的帮扶支持下,王玉华一家建起了120多平方米标准化羊圈,喂养的山羊超过40多只。“仅冬至一天,来自成都、深圳的客人一下子就买了6000多元的羊子。养羊硬是见效快,划得来!”

王玉华告诉记者,自家羊圈包括沼气池建设花了5万多,畜牧局就支持4万块钱,家旁边就是水务局帮助建成的100立方蓄水池。在岐山村,像这样蓄水池和山坪塘已经在县水务局帮助建成了10口,另外整治三面光水渠1000米。村主任王正海说,“现在再也不用为茶叶灌溉缺水发愁了。”

岐山村山顶,茶叶青翠,新发展的200多亩猕猴桃高低错落,初具规模。在岐山天然农庄合作社,投影仪还摆着门口门厅里。70岁的老社长陈国平说,这是成都一家公司在村上搞起了有机生态茶叶种植、猕猴桃种植技术的培训,从10月份到现在已经放了3场,合作社有6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公司和合作社签了合同,只要我们按公司的绿色生态标准种植,公司就负责上门收购销售。这样子山上的猕猴桃、茶叶就更有卖相,收入更高。”

张场镇岐山村第一书记蒋天勇陪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姜怡同志开展调研

岐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蒋天勇认为,老峨山生态好、林地丰富,猕猴桃、茶叶种植和山羊、林地鸡养殖有前景,也是县上和镇上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产业帮扶才能保证群众持续脱贫。”

群众精神之变

“领导这么关心,政府这么支持,我们肯定也不能拖后腿。”

岐山村半山腰,60岁的建卡贫困户王太林请了两个邻居在帮助搭建羊圈,来自畜牧局的第一书记蒋天勇又向老王讲起了标准羊圈好处。“这样的羊圈一是羊子冻不着,二是可以防疫病。就像你这样建40平米的最多花一万二,作为建卡贫困户,海可以领到1万元的现代畜牧产业项目补助。”

张场镇岐山村第一书记蒋天勇入户走访

“蒋书记光来我家里就跑了三趟,讲养羊的技术,养羊的效益,又帮助申请补助。”王太林介绍,去年试着养了20来只,已经卖了3000多元,明年卖个七八千应该没问题,加上茶叶收入,一年可以挣上万把元。

“干部这么上心,国家这么关心,我们也不能拖后腿,争取两年就脱贫。”老王看起来很有信心。

在玉柱村,老百姓的观念也随着延伸改造产业大道发生着变化。玉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浩告述记者,在镇上的协调下,村两委引进了公司在产业大道两旁发展经济效益好的脆红李、铁皮石斛种植。“群众不仅支持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更是积极流转土地,12月20日前就有200多户群众签字同意流转土地700亩。”

岐山村四组70岁的贫困户陈明全大爷一家的新房已经基本竣工,想到今年一家人就可以搬进新居过热闹的春节,陈大爷掩饰不住心底的喜悦。去年一年,陈明全大爷不仅领到了1600元钱的猕猴桃种植扶助金,修建新房还享受到了政府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7000元。陈大爷跟着村里的天然农专合作社种起了8亩猕猴桃,2015年初挂果就采了300多斤,“明年保守点可以上千斤,就是按今年每斤5元的价格也可以卖上6000多块钱。”陈大爷说,明年他也要加入村上合作社,按有机生态标准种植,价格就可以买到8元以上。

一直见证岐山四组几十年变迁的老社长陈国平回忆,过去的岐山四组山高路远,为了打通一条出山路,40多名村民曾经自带伙食在冬天苦干两个来月。这些年,路通了,路好了,山上茶叶、猕猴桃还有土鸡、山羊买进了城,喜欢旅游的城里人陆续地走进岐山。

“书记、县长都上山来关心我们,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也在扎扎实实的支持我们,只要我们敢于苦干实干,岐山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来了。”老社长对岐山的未来满怀信心。

(中共丹棱县委组织部 邱文清、任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