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顺河乡干海子村位于雷波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35公里,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238户,100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党支部有党员12人,是雷波县工业园区A片区所在地。
破釜沉舟,筑牢堡垒求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过去的干海子村党员少、文化低、能力差,如今的干海子村兵强马壮、人心思齐,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战斗村”。
2013年干海子村利用村级组织换届契机,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大换血”,以破釜沉舟之势全面选优配强了班子成员。新一届干海子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常态化开展“五好四强”党支部和“四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新任班子成员开展任期履职承诺,公开表决心、表态度、定任务、定职责,明确时间表、线路图,通过公开承诺,强化职责意识,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每日三问”,问付出、问收获、问不足,实行工作业绩积分制,量化考核;坚持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书记每季度给全体党员上1次党课;大力实施“双向培养”和“能人带动”工程,支部党员由原来的7人发展壮大到12人,把3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党员,2名村组干部培养成了致富能手;加大党员干部培养力度,每月组织一次党员干部、村级后备干部、种植养殖大户、进步青年收看远程教育光碟;争取资金11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大楼。通过一系列固本强基措施,增强了党员大局意识、宗旨意识、看齐意识、纪律意识不断增强,党支部上下焕发了新的活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
翻天覆地,弱村旧貌换新颜
“雨天一身泥,干天一身灰,经常没有水,随时没有电,交通要靠走,通讯要靠吼”是过去干海子村的真实写照,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村民生活艰辛,大部村民饮水靠吃“天花水”解决,是一个来了就不想再来的村子。
在村党支部的努力下,雷波县“厨房式”工作法在干海子村试点,村支部班子成员挨家挨户搜集“项目菜单”,确定了群众最为迫切和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两条腿走路”,先后争取到彝家新寨建设和“短平快”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了入户路硬化4.8公里、通村通组路8.5公里、文化活动广场2100平方米、农贸市场620平方米、休闲花园700平方米、垃圾房10个、垃圾填埋场1个、安装自来水管8000米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村民投工投劳,政府资金补助的方式耗费10万元,修建了占地170平方米钢架结构的村民“红白喜事”聚餐办事场所,并购置了50套桌椅和整套厨具。目前,在村支部的努力下,全村电视、电话、太阳能、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网络覆盖率超过60%,宽敞的水泥路已进村到组,精致的房屋鳞次栉比,干净的自来水直通农家,橙黄的脐橙挂满枝头,广场健身器材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画面汇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轰轰烈烈,文明新风吹进来
“支部强不强,看党员,村子好不好,看面貌”。干海子村支部坚持发展要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富民活动,积极建设文明新村。
村支部把村民道德文明建设当作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建立了《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规范了村民言行举止,有文化、有道德、有礼貌、有纪律的“四有”村民比例达到80%;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举办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12次,让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新村建设的热情;村支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卫生流动红旗进家门”活动和“门前三包”制度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检查评比、张榜公示的形式在全村上下形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积极抓好法治文化建设,一方面在“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文明新村建设初显成效。
坚定信念,工业新村建起来
“有优势就要干,没有优势,那就创造优势再来干”。村支部深知,只有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于是,有着土地资源优势的干海子,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招商引资步伐,一个工业新村开始崛起。
说干就干,在磷化工热潮兴起的雷波,干海子村看准机遇,主动争取,使施可丰磷化工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到本村,并立下“军令状”权利保障企业建设。村支部从企业进驻以来,围绕土地征收、拆迁安置等各种,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宣传达1000余次,征收土地900余亩,拆迁农户126户,集中安置600余人。终于在2012年企业正式建设投产,总投资13.6亿元,年产长效缓施肥60万吨。村支部先后联系企业输送了200余人进厂务工,想方设法将困难家庭中的留守老人、残疾人安排到了企业门卫、保洁、后勤等工作岗位上,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目前务工人员工资已达到3000元每月。施可丰企业有感于村支部在企业进驻时予以的帮助,主动从金沙江三级提灌抽水并作净化处理,为干海子村拉通了饮水管道,让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祖祖辈辈靠天吃水问题。同时,通过村企支部共建,企业共商发展大计,确定了脐橙为新的农业增长产业。目前共发展脐橙300亩,已投产的脐橙收入最高达每亩5万余元。村支部乘胜追击,整治整合荒山荒坡、零星土地用于发展脐橙,现已规划立项2500亩的土地整治,预计2016年底完成。全村百姓对此翘首期盼,届时,全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将会达到3万元以上,将真正实现工业农业两条腿齐步走,贫穷落后的苦日子将永远被甩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的干海子村,贫穷已经谢幕,新生的它朝气蓬勃,会枝繁叶茂,更会硕果累累。
(凉山州委组织部 龚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