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紧紧围绕建成脱贫奔康先行县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追赶跨越、创新转型、开放引领、绿色惠民,紧扣发展第一要务,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创新推进四个覆盖两个机制“4+2”脱贫攻坚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内动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产业发展”覆盖到村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区域扶贫的核心举措,立足长远规模发展茶叶、花椒、巴药、核桃、水产养殖、莲藕等六大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骨干产业项目。坚持“大产业+小微经济”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以小椒园、小菜园、小禽园等“五小”经济,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稳定增收、就近脱贫。坚持景区向贫困村覆盖,景点向贫困户覆盖,突出“田园风光、水乡平昌”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与县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道路硬化”覆盖到社
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深入推进道路交通进新区、进景区、进园区,提升农村道路通达通畅能力。坚持整合项目、多方合力,实施贫困村社公路硬化,打通脱贫奔康“最后一公里”。不断细化延伸全县各村社产业发展网格,形成内通外达、快速便捷的乡村交通新格局,改变区位落后的劣势。同时,还不断改造升级饮水、电网等工程,持续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覆盖到户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以散为主”的居民自愿原则,实行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同步实施、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有机结合,采取中心村和聚居点就近安置、集镇安置、县城购房、投亲靠友、入住廉租房五种方式,分类分档制定补助标准,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杜绝出现“建新房负新债”。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集镇建设、就业增收有效结合,努力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着力解决“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问题。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实行“五改五建五规范”。
“能力提升”覆盖到人
针对部分群众对贫困现状存在畏惧心理,缺乏发展愿望和脱贫信心,分村分社召开群众会,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脱贫奔康热情。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量身定制培训计划,组建技能培训团队,常态化开展流动式、菜单式、巡回式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能。
大力实施“回引创业”机制
深入实施回引创业能人带动战略,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浓厚氛围,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集中发力,出台《平昌县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扶持办法》,从融资、税收、用地、水电等方面,为投资兴业者提供优惠政策条件。搭建创业兴业投促交流平台,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巴山惠农贷”“巴山兴业贷”,破解创业融资难瓶颈。通过回引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脱贫攻坚活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大胆创新“股权量化”机制
探索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等可整合的扶贫资金以股本金方式入股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再配股给个人,进行收益分红。即:将全部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的20%整合成优先股,平均量化给贫困人口;财政支农资金的80%形成普通股,按2:8的比例,2成量化给村集体,8成平均量化给所有村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享受双次配股。
(四川巴中平昌县委组织部 王晓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