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5011281

攻坚克难 共建小康——内江东兴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www.gcdr.gov.cn (2016-09-05) 来源:内江日报

 

  基础设施完善

  蚕茧丰收

  住房改善

  产业发展

  一场精准扶贫、脱贫摘帽的战役正全面冲刺;一幅人民幸福、全面小康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这些都是贫困村的“病症”。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与群众需求对接?让贫困村能健康发展,东兴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对每个村进行认真把脉,创新举措,将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变为“精确滴灌”,推行精准扶贫,让贫困村民尽快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钟雨君 文/图

  产业扶贫 托起脱贫致富希望

  8月12日一大早,在东兴区三烈镇芋河村4组的一片蚕桑地里,李树华背着背篓,正把刚采摘下来的桑叶往背篓里装。

  秋日的阳光,显示着“秋老虎”的雄威,一会儿,老人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早上露水刚干的桑叶最适合养蚕。”挥一挥衣袖,李树华忘记了天气的酷热,背上满背篓的桑叶,急急忙忙地赶往自己家的蚕棚。

  洗手、剪桑、喂蚕,一会儿蚕棚里便传出“沙沙沙”的响声,看着胖嘟嘟、白嫩嫩的小蚕,李树华脸上堆满了笑容。

  “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季蚕了。”指着四个簸箕里面的小蚕,李树华告诉记者,“它是我们一家人的生计,也是我们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前面三季蚕,已经让他家获得了不少于5000元的收入。按照正常年份,至少还能再养三季,一年七季蚕,足以让他家的收入超过1万元。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脱贫是绝对没问题。”面对未来,李树华充满自信。

  李树华今年已经72岁了,和70岁的妻子相依为命。因自己常年患有肺气肿、气管炎,导致家中经济拮据,2014年被列为全村贫困户,今年被纳入年底脱贫目标。

  201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李树华投入6000元,政府财政补贴2万多元,修建了72平方米的钢架蚕棚,并于当年3月份投入使用。“去年我就养了七季蚕,每季一张,全年收入12000多元。不仅看病有了保障,生活也越来越好。”

  不仅如此,考虑到李树华常年患病的问题,政府还给予了他医疗补助,减轻看病负担。

  “现在,除了看病、生活,每年的现钱还略有结余。”李树华说,他将把养蚕作为自己脱贫致富的希望,一直坚持下去。

  按照芋河村的脱贫攻坚计划,李树华年初还种植了1亩多果桑。“果桑明年就开始挂果,后年进入盛产期,到时候,每年的收入还将增加4000多元。”

  李树华的脱贫致富之路反是芋河村的一个缩影。如今,走在芋河村,到处是翠绿的桑园,遍地是标准化室外钢架大蚕棚。摘桑、养蚕,成为芋河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5年,全村80余户蚕农养蚕收入超过70万元。

  延长蚕桑发展链条,积极探索桑园套种蔬菜,林下养殖等发展模式,芋河村看准果桑发展潜力,新扩种了果桑。截至目前,全村已有叶面桑570亩,果桑600亩,并成立专合社,让蚕桑搭上电商快车,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计划年底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达到贫困村退出的目标。

  一户一策 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琉璃瓦、红砖墙,一栋别致的农家小院在村级活动室旁特别显眼。8月16日,在小河口镇红林村7组,村民李玉明坐在自己的新家门口,悠闲的摇着蒲扇,“驱赶”着不断升高的气温。

  “我以前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满屋子漏雨,连屋檐下都不敢站人。“李玉明说,他家四世同堂,共有9口人。一直以来,种植传统农作物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仅能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存款对于李玉明来说只是一个梦想。

  去年9月,红林村实行精准扶贫计划,李玉明一家被纳入危房改造行列。

  “帮助贫困户脱贫,就要改善其生存条件,危房改造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红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燕说,红林村把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房改建工作,作为今年扶贫攻坚的第一步,并积极向上申请专项资金。数据显示,目前,该村已上报31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已有19户开始动工。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们一家人还要继续住在危房里担惊受怕,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啊!”李玉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危房改造的费用,政策补贴70%,我只出30%,这样算下来,我就少出了1.2万元左右,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

  红林村虽然离内江城区不远,但产业薄弱。由于没有企业和产业大户的带动,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

  “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郑燕告诉笔者,从去年底开始,红林村借助美丽乡村、新村聚居点、惠民康庄等项目,大力修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目前,该村已修建便民道4000多米、公路8.3公里、田埂7根,基本上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同时,红林村还接通了天然气、自来水,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红林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如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郑燕说,红林村和很多农村一样,虽然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无技术、无劳动力等问题。

  一户一策,这是红林村退出贫困村的关键,也是村上经过多次调查和征集民意,最终想到的方法。

  “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贫困户特长来发展产业。比如,擅长养鸡的就鼓励他们养鸡,擅长水产的就帮助他养鱼,愿意种植的就发展大棚蔬菜……”村支书颜帮全告诉记者:“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彻底帮助贫困户脱贫。”

  下一步,红林村将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设施建设 夯实脱贫攻坚基石

  8月15日,记者走进大治乡土主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道路,道路两边精美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经过改造后的水塘在微风中泛起涟漪。

  2014年以来,在扶贫政策和项目的牵引下,土主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开始奔向小康之路。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或者基础设施滞后。大治乡土主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个村是东兴区海拔最高、也是比较偏远的村子。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过去村里大部分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雨天穿的雨鞋有时候会深陷在泥土里拔不出来。”土主村村干部说,由于基础设施差,过去村里几乎没有产业。

  土主村真正开始发生改变是2014年底,该村被纳入东兴区扶贫试点村。两年多以来,土主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修建公路21.88公里,囤水田埂12根,田间生产便道3.29公里,90%的农户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下个月还将启动2.6公里的入户道路建设,计划年底完工,到时候,全村11个组,650户人家将全部实现公路到户。”

  目前,全村已经成立甲鱼养殖、锦鲤养殖、黄辣丁养殖和魔芋种植4个专业合作社,发展核桃516亩,果桑110亩,水产面积达520余亩。

  同时,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摸准贫困户需求,制定精准扶贫方案。

  土主村4组贫困户陈自付一直想养羊,但巨大的投入让他有些犹豫。2014年,土主村正式被列入东兴区扶贫试点村后,陈自付不仅领到了2只母羊,还领到了修建羊圈的补助,这让他脱贫信心十足。

  去年,陈自付的15只山羊出栏,15000多元的收入,让他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陈自付的养羊规模一度扩大到了50只。同时,相关部门经常到村里举行现场技术培训,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他充满信心地说:“今后我还要扩大规模,能养多少只就养多少只!”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东兴区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新建村道水泥路195.1公里、改建村道14公里,新建田间生产路270公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1160公顷,扶持贫困户改造房屋475户,面积31924平方米。通过“送项目、送物资、送现金、送技术、送信息”等形式,帮助2.9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