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在捡街上的垃圾。
□ 本报记者 李青依
在雁江区临江镇水井村,有一个奇怪的大妈:她有着近五十年党龄,还有几百万资产,却衣着朴素,住着并不宽敞的小屋,整天在大街上扫地、捡垃圾。镇上的乡亲们都亲切地喊她“张老娘”。
这位奇怪的“张老娘”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近日,记者在临江镇上见到了她。
【幸福是在爱里长大】
张老娘原名张玉芳,出生于1949年,是土生土长的临江人。
张老娘是个孤儿,三个月吃二十斤高粱,挖野菜、生豌豆充饥……这些都是她小时候很平常的事。但她说,自己小时候非常幸福。读书时,学校为自己免掉了学费,没钱买课本和文具,老师和同学还主动借给自己。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张老娘虽然艰辛,却仍然平安地长大了。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老娘借了7元钱办了营业执照,又贷款500元,开始卖小百货。她从背着箩筐摆小摊,慢慢做到开商店,再到经营砖厂、建材厂,搞房地产、汽车运输……最终成了拥有几百万资产的“富婆”。这背后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苦头,也只有张老娘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了。
【幸福是用爱去回报】
虽然富了起来,但张老娘说:“生下我是娘,养大我是党,没有党、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张老娘,在1997年,毅然放弃了手头的生意,接下据说当时无人敢接手的临江镇水井村,当上了村支书。这一干,就是16年。
十多年的村支书生涯,让水井村丢掉了落后贫穷的帽子,年人均收入达12800元。看到场镇上平坦的水泥路,看到自来水流向自己家中,乡亲们说:“村支书虽然说起来只是个芝麻官,但张老娘却是我们心中货真价实的‘大官’!”
上任后,张老娘自学成才当律师,为村里打赢了7个官司,挽回损失60多万元。她还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还清了村上的200余万元的欠债,实现了村现有集体资金90余万元,资产达200余万元。
除此之外,她还为村里修明渠、田埂、蓄水池、公路等,全都亲力亲为,曾经累到住院。村里有养殖场污染,她就自己出资1.8万元安装管子,带领村民们搞循环经济。镇上街道破烂,她就到处奔波,想办法修复街道。村民们想致富却一时找不到门路,她就自掏腰包组织村里的干部、致富能手到处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并帮助有意愿的村民搞创业……
对村民们,张老娘是希望越富越好,但对村组内部,张老娘却实行越“抠”越好的政策。她首先大刀阔斧地调整了7名热衷于吃喝的村组干部,坚持“一支笔审批”的财务制度,一年为村组节约几万元开支。从2009年到2013年,水井村年年被评为全区的先进集体。
水井村村主任张卓说,张支书实现了她的四个愿望:搞好基础建设、还清村上债务、实现集体有存款、群众早日富起来。
张老娘在任的时候常说:“我不缺吃穿,也不图名利,我是在党和乡亲们的关心下长大的,所以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乡亲们比我更富裕。“
【幸福是闲不下来的日子】
张老娘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她的老伴儿一说起她就不住的叹气:“一天都往外头跑!”但看似抱怨的语气下,脸上却是掩不住的骄傲和爱意。
通往临江小学的道路十分破烂,张老娘坚持多年买条石、断砖和炭灰铺路,但始终没能解决问题。2012年4月,张老娘垫资38万元为临江小学修建了1公里的水泥路,孩子们上学的路从此平坦了。这条路也被学校命名为“老娘路”。
捐资助学也是张老娘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临江镇高柏村的特困户王芳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张老娘得知消息后开始资助王芳上学,现在,王芳已经毕业并成为了一名教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0多年来,张老娘为家乡的低保户、五保户、特贫困户提供生产、生活资助,究竟用了多少钱,她自己都记不清了。
2013年,张老娘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休了,但对她来说,退休并不是她公益事业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区、镇的文体活动,为残疾人、环卫工人等送慰问品,慰问各种需要帮助的人……她仍然一刻都闲不下来。
现在的张老娘,天天背着大背篓、拿着扫把和火钳到街上去捡垃圾。“我看到街道不干净我就难受!我希望大家每天面对的都是一条干净、美丽的街道!”张老娘说。
幸福是什么,在张老娘的“字典”中,敢于承担,勇挑重担就是幸福;勇于开创,自力更生就是幸福;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就是幸福。张玉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她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然而她用自己的言行给予了我们一本最好的幸福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