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2039777

“小生姜”赢得“大市场”——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民付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彬

www.gcdr.gov.cn (2016-09-19) 来源:四川组工网

在威远县新店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民付村,15年间却书写了一个传奇故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余倍,达2万多元;在这个村,家家购置了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30多户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在这些变化中,该村支部书记李海彬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选村支书伊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也不富有,李海彬最初一些诸如修路、整治堰塘等惠民设想无法实施。

一些村民给李海彬建议:“你是新当选的支书,上级也知道村里的实际困难,你可以这个为借口,到上面去要资金、要支持。”李海彬说:“富民兴村要靠政策,更要靠自己,这样走路才能硬得起腰杆。”

在人均耕地少、常年缺水久旱的民付村,村民如何才能在又小又贫的土地上挖出“黄金”,成了李海彬成天思考的问题。为了探索出全村致富的“金光大道”,他天天跑市场,做调查,经过仔细了解,细心的李海彬发现生姜价格比传统的小麦、玉米高得多。“种植生姜可能有‘钱途’”,李海彬眼前一亮。

李海彬把自己的想法在村组干部会和党员大会上和盘托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半信半疑,质疑声、不解声不绝于耳。“我看还是稳当点好”,不少老党员说。

“别人不干,村干部先干。”李海彬对村班子发出了第一道“首长命”,并身先士卒在自己的责任地里搞起了试点。然而,本指望一炮打响的李海彬却摔了个大跟头,由于不懂技术,2亩生姜全部烂在地里,上万元的投资血本无归。妻子埋怨,个别村民也冷嘲热讽:“找钱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坚信发展生姜的路子是对的,只是缺技术。”李海彬对失败也作了总结,“种植生姜是个技术活,不能蛮干”。于是,李海彬带领村干部自费到山东、贵州等地,走上了艰辛的“求师学艺”之路,为多学一点技术他常常缠着别人问个不停,多次遭受白眼;为省下一点费用,他带头啃馒头喝生水……

回到家里,李海彬立即把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地里付诸实践,他连续两周吃住在地里,仔细观察温度变化对生姜生长的影响,详实记录着一组组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一套反季节“锅炉姜”种植技术终于成功。如今,民富村生姜种植已形成规模,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日本等。

“锅炉姜”种植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CCTV-7“致富经”栏目曾对此进行了专访报道,各地参观考察团纷至沓来。浙江、重庆、成都等地的老板看重李海彬种植生姜的好技术,以高额的年薪向李海彬伸出“橄榄枝”,他都婉然谢绝了。“个人富是小富,全村富才是大富、真富。”他毅然决然的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带领村民走发展壮大“锅炉姜”的产业之路。

(威远县委组织部 杨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