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诊疗。
业务培训。
建档立卡。
摸底核实。
接诊患者。
□ 本报记者 王继
6月27日,57岁的邓某某患骨关节病在雁江区中医医院治疗,出院结账时,脱贫攻坚医疗救治救助窗口工作人员告诉其家属:“住院费用55186.58元,经一单式支付体系结算后,个人只需支付4800.58元,剩余50386元将通过雁江区‘一免二保三助四救’梯次保障政策予以补助……”补助50386元,这对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来说帮了大忙,邓某某简直不敢相信。
今年3月,雁江区正式启动卫生精准扶贫工作。该区通过实施精准管理、医疗救治、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家庭关怀、健康宣传教育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救助保障等“七大工程”,落实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方案细化、政策保障、医疗服务、工作责任等“六个到位”,坚持行政领导与专业技术、预防保健与中西医并重、医保政策与政府扶贫资金兜底、卫生扶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卫生扶贫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五个结合”,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截至目前,已经对全区贫困患者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两轮摸底调查,在不到6个月时间里,全区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贫困人口特殊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应救必救救助面达到100%,贫困患者个人自付比例全部控制在10%以内,兑现报销、救助费达到107.4万元,有效构建起“病愈脱贫增多,因病返贫减少”的卫生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卫生扶贫动力足
党政充当“急先锋”
“我不是怕生病,我是不敢生病。”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许多贫困患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破解因病致贫难题,事关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是推动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关切,是全体群众高度期盼民心所向的民生问题。
关乎民生,党政有担当。雁江区委区政府顺应群众期盼,把卫生扶贫作为决战全面小康大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现有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认真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了“基本建立与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医疗救治救助服务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卫生扶贫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贫困患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实施定向式全程治疗、实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工作重点。
整合力量,打好攻坚战。该区充分集聚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攥拳使力解决资金安排、政策衔接、项目落地、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牢固树立攻坚意识、群众意识,将“决心”体现在目标考核管理上、贯穿在历次督促检查中,将“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作为检验卫生扶贫推进成效的最高标准,做到导向立起来、规矩严起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下发整改通知并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层层形成各级领导抓难点、部门联动促攻坚的局面。
戮力同心,各方齐上阵。卫生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攻坚难度大,只有建立责权统一管理机制,才能形成工作合力。雁江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卫计、财政、发改等14个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卫生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政策研究制定,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今年6月,区委办印发了《资阳市雁江区卫生扶贫工作方案》,将“七大扶贫工程”的任务分解成52个子项,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7个牵头部门以及35个参与部门、乡镇逐项负责落实。
卫生扶贫基础实
动态管理“家底清”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卫生扶贫难在精准识别。为此,雁江区摸索形成了一整套解决办法。
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为使卫生扶贫工作惠无盲点,雁江建立《建档立卡因病致贫人口登记册》,以在册人员为基础,整合现行三项医保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并与扶贫、民政、残联、保险、医疗机构等信息平台联网,确保了一个平台并联审批;将因病致贫人口信息录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对因病致贫人员疾病情况、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措施、转归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新进和退出资格确认,做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病愈脱贫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一个网络,一套队伍。如何确保卫生扶贫全覆盖?雁江建立起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区为一个大网格,2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为中网格, 535 个行政村居为小网格。其中,“区级卫生扶贫专家指导组”运行于大网格,重点指导危急重病人会诊、抢救、转诊;“区级卫生服务团队”运行于中网格,按照“分片包干”原则,重点开展健康宣传指导、疾病预防和巡回医疗服务;“镇级卫生服务团队”运行于小网格,重点开展因病致贫人员随访、病情转归、健康动态管理等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扶贫网格化服务网络对全区卫生发展规划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一户一档,一人一证。精准识别,还需精准管理。为推动因需建档,精准管理对象,雁江区分别制作2.5万个《因病致贫人员健康档案》和《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证》,下发各贫困患者。健康档案载明定点医院、结对医生和健康宣传员必要信息,用于记录健康教育及健康行为干预、接受随访与日常观察信息,便于落实精准排查、精准治疗和精准服务;救助证是贫困户就医减免、资助的记录载体,是医疗机构专项窗口实行“一单式”报账、“一站式”结算的有效凭证。一户一档,一人一证,确保了因病致贫人口识得准,进得来,退得出,杜绝了“暗箱操作”。
卫生扶贫杠杆稳
保障政策“组合拳”
据统计,雁江因病致贫患者中,慢性病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46.8%。不怕患病,就怕看病成为贫困患者的心病。对症下药,雁江区开出“三个到位” 医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药方”。
参保覆盖到位。医疗保险是实现扶贫对象“微支付”的重要前提。雁江通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年购买特殊补充医疗保险200元,各类医疗保障资源整合,在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基础上,通过财政资金统一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为梯次保障政策实施提供了坚实支撑。
减免落实到位。减免加报销是一般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大幅减少的主渠道。扶贫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并一律按医疗总费用的5%进行减免,减免后再进入各类报销救助程序。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起付金减半,报销比例提高5%;大病医疗保险起付金减半,报销比例提高10%;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同样提高10%,经多层次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再进入“贫困人口特殊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并按80%以上比例报销医疗保险目录外、临床必需的费用。
救助兜底到位。解决突发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高昂费用能保障卫生扶贫善做善成。对于突发重大疾病引发的过高医疗费用,经医院减免和多层次医疗保险报销赔付后的剩余费用,将在民政部门“年度救助限额”内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限额”救助后,仍无力承担个人负担费用的,建立政府专项救助资金和社会爱心资金,区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用于专项救助,发动社会募捐,统一由雁江区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或爱心医疗基金实施持续救助,防止贫困群众因病发生灾难性支出。此外,对患特殊疾病需长期门诊治疗的贫困人口,将按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管理办法规定,报销特殊疾病门诊费用,发挥门诊救助对贫困人口的减负平衡作用。
截至目前,全区因病致贫人员人口住院治疗605人次,其中转入区级定点医院56人次,治愈出院480人次。
卫生扶贫载体多
优质服务“一条龙”
丹山镇因病致贫患者苏某某,经雁江区人民医院21天精心治疗康复出院。他感叹:“现在看病不仅花钱少,医疗服务更是好,啥都不用患者操心。”这得益于雁江卫生扶贫优质服务“一条龙”政策。
全程治疗方便群众。建立定点定责包干负责治疗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全程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每年对因病致贫人群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根据体检报告,实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结对子”帮扶活动,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即每位患者有一家定点医院、一名主治帮扶医生、一个科学规范的诊疗计划、一个合理有效的治疗目标、一系列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具体措施。
多措并举减轻负担。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绿色通道,实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无缝对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快捷、有效、优质的医疗服务。贫困人员住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和日间手术,所有常规疾病、慢性疾病均全部使用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检验检查项目,既节约时间又节约费用;推广实施阳光收费工程,推行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
一站服务快捷报账。实行医疗救治救助费用有序支付是一单式报账管理基础。医疗机构减免报销为第一顺位,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为第二顺位,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为第三顺位,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为第四顺位,贫困人口特殊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为第五顺位,民政医疗救助为第六顺位,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医疗爱心基金救治为第七顺位,规范有序的支付为全面构建医疗费用“一免二保三助四救”一单式支付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贫困患者凭《精准扶贫医疗救助证》,即可对各种治疗费用的报销和救助实行“一单式”报账、“一站式”结算。患者只需交纳个人支付部分,其余手续由医院后续负责办理,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卫生扶贫路径明
多方合力“奔康路”
卫生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如何让因病致贫患者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雁江区探索出三项联动机制。
疾病预防与中医保健并重。通过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巡回诊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形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服务,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早预防、早治疗,少得病、不得病”的防治目标,让患者能够享到价廉、高效、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思想教育与健康教育并举。坚持将卫生扶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方式,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扶危济困、孝道传家等文化精神,转变群众的思想认识,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根除部分贫困人口存在的“等、靠、要”惰性意识。
医疗扶助与产业帮扶同步。为彻底挖掉“穷根”,雁江区优先实施因病致贫人群所在村的山、水、园、林、路的综合整治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村风文明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贫苦户搞好种养殖,大力扶持村内产业发展,扩大规模,增强“造血”功能。同时,积极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通过现场讲座、实地指导等方式向村民讲授种养殖技术。发放农业技术服务书籍,免费开放农家书屋,为村民实现产业致富搭建“科技桥”。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今年底,全区3828户、5436人因病致贫人口将通过医疗救助实现脱贫,实现因病致贫人群得到有效救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全民卫生预防保健意识全面提高、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等“四个目标” ,全区所有贫困村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