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4997345

青山绿树寻出致富经,世外梨园挖出聚宝盆——记甘洛县团结乡瓦姑录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弟

www.gcdr.gov.cn (2016-09-28) 来源:四川组工网

团结乡瓦姑录村支部书记张德弟在梨园检查梨树生长情况

每年三月,瓦姑录村处处梨花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整个村庄被簇拥在一片雪白的花海里。每每说起这片世外“梨园”里的喜人景象,作为缔造者的村支部书记张德弟脸上便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数家珍一般,滔滔不绝。张德弟自1998年担任瓦姑录村支部书记以来,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带领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形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新风气,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村特色的发展致富新道路。

瓦姑录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弟在果园摘梨

“苦炼内功”,攒紧致富“金钥匙”

“断穷根、开富源,发展产业是关键,技术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张德弟深知这个道理,但长久以来“单打独斗、坐井观天”的发展模式,加之技术的缺乏,农业生产的效益总是提不上去,为此,张德弟向支部提出了利用瓦姑录村种植梨树得天独厚地理气候条件,发动群众发展规模化梨树种植,实行“抱团发展”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的积极响应,在支部一致决议下,以支书带头、支委带领、党员带动、大户参与,示范引领全村群众学习技术、发展梨树种植。说干就干,2009年来张德弟先后两次自费前往川农大当“学生”,一门心思学习钻研梨树栽种技术,并率先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规模化梨树种植,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和实践试验,不断的遇见问题、解决问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改良梨树品种,改善土地肥力,他家梨树从“无”到“有”,产果量年渐增加,逐见效益,种梨技术这一“金钥匙”被他牢牢攒在了手里。

县农牧局农技专家进行现场梨树套袋指导

“传道取经”,培植造血“干细胞”

“一人会的叫‘己(自己)术’,只有大家会的才叫技术”。这是张德弟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试种成功后,为了破解下一步动员群众发展规模种植可能遇到的种植、管护储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他并没有着急全面推广,而是在自家的梨园里办起了“课堂”,把有意向规模化种植梨树的群众组织到梨园,将自己实践探索出来的“春授粉、夏疏果、秋施肥、冬修剪”的栽梨技术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其他村民。同时,他还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站点、农民夜校、第一书记流动讲坛等平台,邀请农技专业人员实地开展丰水梨、魔芋、土鸡等各类农业生产专业技能培训会56次,参与学习培训受益的党员群众达1300余人次;组织7名党员、6户种植大户、4名群众代表到汉源、石棉等邻县种梨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取经”;动员23名党员与52户种梨户结成互助学习帮扶对子,示范引领群众进一步掌握种养技术,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开阔眼界,为“抱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和技术保障。

“抱团聚力”,打造增收“聚宝盆”

技术有了、信心足了,发展的时机成熟了。张德弟趁热打铁,牵头成立了以种植“丰水梨”为主,发展林下种植为辅的“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动7户群众、5户贫困户参加合作社,辐射带动52户、210名贫困群众共同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将村里闲散地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化散为整,引进6个品种的梨树共计10万株进行集中成片栽培,逐渐形成了连片占地面积达400亩的生态梨园基地,拟于明年再扩大800亩的梨树种植;组织村民对6000株老梨树进行高接换种,每株老梨树从挂果稀少到如今挂果五六十斤,长势喜人;筹集资金33万元购置保鲜冷藏设备,在林果基地旁修建储量为40吨的水果保鲜库,延长了梨子等林果保鲜期和销售期,提升品质和商品价值;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白魔芋、菜豌豆优良套种品种,帮助农户在梨树地里栽种矮秆作物,形成树上摘梨、树下采收豆和魔芋、树旁养土鸡的立体农业格局;与超市、食品加工厂、零售商达成林果产品销售协议,构筑起产、储、运、销“四位一体”的产业链。

如今瓦姑录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梨树,户均种植10亩以上、年收入达5万余元,正由远近闻名的世外“梨园”向群众脱贫奔康的“聚宝盆”蜕变。

(甘洛县委组织部 何成全、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