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响亮提出向贫困发起总攻,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201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目前,全国共有18.8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精准选派,把优秀干部派下去
各地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
选派范围做到“两个全覆盖”。各地按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的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地区也做到应派尽派。
人选条件坚持质量第一。各地重点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各级组织部门按程序认真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各地各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
明确职责,聚焦任务强担当
广大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各级选派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做好结合文章,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普遍为任职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
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欢迎,是衡量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的第一标准。许多第一书记推动有关方面集中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学、房等民生项目,帮助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严格管理,确保沉在村里干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督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履职尽责。
实行县乡为主、多方共管。第一书记由县级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县级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担负直接管理责任。各省区市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
坚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各地普遍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公开承诺、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强化对第一书记的刚性约束。
强化考核评价、注重实效。各地各单位普遍建立第一书记考核评价制度,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由派出单位会同县级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进行年度考核,任职期满进行任期考核。
保障支持,激发动力鼓干劲
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培训指导。各省区市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110余期,近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培训第一书记20万人次。
解决后顾之忧。各地各单位关心关爱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单位职级、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到村工作期间,由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实行捆绑联村。各级推动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进行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使第一书记驻村成为部门结对、单位联村重要纽带,充分利用派出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
树立正确导向。近两年来,全国共有1.9万名因工作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受到表彰奖励、3.6万名得到提拔或晋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有关媒体开展根在基层、部委选派第一书记走访活动,并在网站上开设专栏对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