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检察院坚持以检察文化为统领,突出本土特色、党建特色、心情建设和品牌建设,着力构建“上善锦江”检察文化体系,为“精品检察院”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明海
突出本土特色,打造“上善锦江”检察文化体系
锦江区将文化建设纳入检察工作整体部署,以“锦水”为载体,集锦江地域特色、检察职业特点和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着力打造“上善锦江”检察文化体系。
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检察核心价值文化,锦江从“水之七善”提炼出“上善锦江”检察文化核心,构建由检察理念(崇善正德、尚法循理)、检察精神(清廉务实、团结砺行)和检察宗旨(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组成的检察理念系统,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誉观。
同时,坚持人人参与,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资源,打造出以“锦水入画”“锦水鎏金”“锦水如诗”“锦水流长”为主题的4条文化长廊,充分展示锦江检察在法治护航中的贡献和风采,激发干警热爱锦江的共鸣。还充分利用干警随手拍摄的作品巧妙装点楼道和走廊的富余空间,从侧面反映出受“锦水”哺育的锦检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创新工作机制,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锦江区坚持在检察文化中突出党建元素,立足“知锦江、爱锦江、护锦江”主题,精心总结提炼出“一创双联三行动”机关党建工作法成果。
结合四个支部职能特点开展综合支部创“党员之家”、自侦支部创“反腐卫士”、法律监督支部创“法律讲堂”、刑检支部创“窗口明星”品牌创建活动,该区通过“百日反腐进万家”“争做窗口服务明星”等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干警宗旨意识。
创新开展“三问工作法”“580法律咨询”等活动,联系服务对口社区群众;通过保障律师权利、解决群众信访、加强外部监督等举措,联系服务诉讼参与人,以“双联”模式形成作风建设常态。
同时,牵头开展“检医、检银和检企共建”法治共建行动,引入“三大公益模式”着力保护帮教未成年人的真情护苗行动等三大法治行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其中,“双联”模式被评为2015年度锦江区“走基层”直联帮扶十佳案例,并在全区62家机关党组织推广。
突出心情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的检察文化氛围
锦江区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关注、关心干警思想动态,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干警在快乐参与中放松心情、释放心理压力,共建共享检察文化建设成果。
该区建立与干警谈心谈话制度,从理想信念、机关管理、工作压力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干警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以“悦读轩”书吧为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文学赏析、热点新闻解读、典型案例讨论和辩论培训等系列活动,在拓展干警眼界视野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
同时,充分发挥干警所长,组建合唱队、足球队和摄影组等兴趣组,举办检察宣传、文学艺术创作大赛等活动,在丰富干警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锦江检察的独特风采。全省首创的未检公益歌曲《听雨》获首届中国检察官文联检察原创歌曲优秀奖,原创诗歌《尘》等被《检察日报》刊发;拍摄的微电影《佳楠的婚事》《罪·爱》在全省首届“平安与法治”四川政法系统微电影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被呵护的雨季》荣获“法治中国·四川微电影”大赛故事片组一等奖。
突出品牌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通过聚合干警智慧,打造出多个亮点新、影响广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锦江区创新打造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三大公益模式”,逐步形成司法保护、社会帮教、犯罪预防“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还成立由25名来自金融、卫生、教育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组成的职务犯罪预防“智库”,开展“精准调研、精准定位、精准方案、精准力量、精准方式”为一体的预防活动,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和精准化的“大预防”格局。
同时,该区还成立服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多次走访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锦江·四川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双创载体,形成《锦江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锦江区创新创业工作的五项措施》,为锦江区打造全市富有吸引力的创业核心区、圆梦首选地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