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碧红 傅耕 张杨
12月,正是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每到下午5点钟,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镇牟池塔村6组新修的300米通组路上,总是停满收购蔬菜的货车。
在当地蔬菜种植大户张金树眼中,今年4月建好投用的这条通组道路,不仅引来了收购商,更是村民自己的“心血”:从开建到完工,都是村民自己做主。
2011年,成都围绕政府支农项目建设管理方式改革,正式启动村民自建模式试点:由村民自主进行项目选择、实施和评价。牟池塔村6组的这条通组道路,正是31个村民自建项目之一。
试点几年间,项目内容更合民意,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一些被忽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初衷:充分尊重民意
种了大半辈子地,牟池塔村2组村民曾六贯没想到,有一天他也能为村上建项目当上“发言人”。
近十年来,牟池塔村发展很快,每年都有不少项目待建。但过去,曾六贯都觉得那跟自己无关,“都是政府的事情”。
正是为了解决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建设及管理过程中村民参与不够、资金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2013年,青白江正式引入村民自建模式,开始在全区推广。“村民自建的关键,就是由群众自建自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青白江区发改局副局长许必水说,按照当时制定的方案,凡是国家投资的、每个村单项投资额度在200万元以下、受惠对象直接为村民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都属于村民自建的范畴。
2015年9月,经过全村人表决同意,牟池塔村通组道路和排灌渠两项被列为当年的村民自建项目。曾六贯作为议事会成员,从项目确定、青苗赔付,到造价成本、图纸设计、项目选址、施工队伍确定、施工验收、工程款拨付等所有环节都参与到其中。
角色变了,心情也不一样:项目动工以来,大伙儿都格外上心,曾六贯常常在吃饭时间还端着碗到工地上转悠。
今年4月,总投资195万元,总长4.2公里的通组道路和总长1875米的排灌渠顺利建成投用,成为牟池塔村近年来群众满意度最高的项目。
思考:存在脱节风险
今年3月,许必水和几位同事采取随机入户的方式,对全区实施的村民自建项目进行集中盘点。就是这次盘点,让他注意到一些潜在风险。
按照之前青白江区制定的村民自建“十步法”规则,在项目发包环节,村上发公告,有意愿的施工队伍到村上报名,再由议事会、监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等进行两次筛选决定;在项目结算环节,工程造价交由村民与施工队商议决定……“这就要求村民在自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才行。”
然而实际情况是,老百姓对每个项目是举手表决了,但不少人却一问三不知。“有些连为什么要举手都没搞明白。”许必水感叹,农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之建设项目专业性太强,一旦有人别有用心,很容易就会被人钻空子、谋私利,“如果出现施工队伍围标串标,或者结算价格被高估冒算,村民们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在工程量和工程质量两个方面,村民也基本是外行。”
曾六贯坦言自己确实“搞不清楚”。在他看来,只要沟渠修得整齐,道路没有裂缝,这样的工程就算搞得好。
同样感到担心的,还有牟池塔村村支书彭中进。自从村民自建试点项目开展以来,他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去年村上修沟建路,项目刚确定,村里村外就有七八个人来说情揽活,好不容易选定一家,又招来质疑,说他是不是找的自家亲戚。
改善:为改革“打补丁”
“打补丁”的各项举措已经启动。
12月14日上午,张金树拉着刚采摘的数百斤新鲜蔬菜经过通组公路尽头时,小心地碾过水泥路面上的三个直径均为10厘米左右的圆洞。“这是今年区交通部门来检查道路质量时打的。”
张金树说,今年4月村道路修好后,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区交通局专门派人来抽取了样本进行检查,“这样大家都放心。”
消除风险点,仍需监管介入。11月21日,青白江区发改局修订出台了《关于青白江区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十步工作法”实施细则》,对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方面,收回部分权限,“在村民确定项目方案后交由区交易中心或乡镇交易服务站进行公开招标比选”;另一方面,在结算环节,村民议定结算价格后,需由区审计局或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把关。而在项目交付环节,除了村民自行验收外,青白江区行业主管部门也须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发放验收报告。
彭中进说,自从把项目拿到交易中心去公开招标比选后,他再也没有遇到过前来说情的人。“刚在修路项目中中标的一家施工队是外地的,谁都不认识,靠导航才找到项目所在地。”彭中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