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凌 陈婷
春华秋实,用力多者收功远……
温故知新,蹄疾步稳启航程……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过去一年,我省组织工作始终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鲜明主线,自觉把组织工作融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之中,全力以赴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件大事,统筹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落实,为服务中心大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思践悟,思想建党有实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既是全党一场思想政治建设的接力,更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之举。全省各级党组织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龙头任务,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党规,突出以学促做、以知促行,引导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在服务中心大局中争做合格党员、勇当干事先锋。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省委主动担当担责,层层示范推动,省委书记王东明带头到仪陇县安溪潮村讲党课,省委常委到联系点讲党课29场次,省委中心组分专题开展11次研讨,带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讲党课4.2万场次,省本级举办各类培训22期、培训干部2600余人次,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把学习教育体现在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行动先进首先得思想先进,思想先进就必须加强学习。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制定“三会一课”规程、党支部工作法,推动各级党组织每季度开展1次集中研讨,党支部每月固定1天作为党员活动日,党小组每月开展1次集体学习,推进学习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和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发布微党课、微动漫、微视频3万个,推送学习内容280万条,为28.8万名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送学上门,促进学习教育全覆盖。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省委发出“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号召,集中开展“新常态怎么看、新理念怎么办、新战略怎么干”学习研讨,全省创设示范单位3400个、示范团队2.3万个、党员示范岗15.1万个。坚持常态化开展“走基层”活动,23.4万人次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学习宣传乐山市7名因公殉职扶贫人员先进事迹,推荐中央、全省表彰先进典型520个,营造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集中换届,班子队伍有新貌
“大匠构屋,必以大材为栋梁”。当前,四川已站在迈向“两个跨越”的新起点。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组织工作担当发力,紧扣战略布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推动改革发展上来。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主题,全省统筹选配市(州)党政正职20名,跨市(州)选配县委书记、县长21名,跨县选配乡镇党委书记73名,96.2%的县党政正职有乡镇党政正职或县党政班子成员任职经历,95.6%的乡镇党委书记有乡镇领导岗位经历。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导向,中央、省委表彰的20名优秀县委书记、79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全部提拔重用。统筹选派60名优秀专业干部对标充实全省五大经济区,选拔121名优秀干部充实藏区彝区,有效避免了结构“硬”、功能“软”问题,班子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铁的纪律才能保证风清气正。换届中,全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严抓实纪律规矩教育,层层开展谈心谈话42万人次,分层分类培训干部51万人次,印发换届纪律“明白卡”96万张、学习资料68万份。加强风险研判和巡回督查,对全省21个市(州)先后6次进行拉网式督查,选举期间派驻风气督导组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确保风清气正。严防干部“带病提拔”,全省梳理换届人选近5年信访举报,查核15021人个人事项报告,496人被终止动议或暂缓任用。整个换届工作,呈现出信访举报大幅下降、组织提名人选得票率大幅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全面提升的“一降两升”特点,与2011年换届相比,选人用人问题举报下降54.7%,组织部门信访举报减少74.7%。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有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首战必胜,坚持从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出发,实行党建工作与脱贫任务同步谋划同向发力,统筹做好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建设、领导班子调配、干部人才对口援助、脱贫实绩督导考核等工作,推动力量向一线集结、作风在一线检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线指挥部”是关键,重点是落实县级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在贫困县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组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考核督导等专项工作组,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指挥体系。从内地市和省直机关选派46名优秀干部充实民族地区党政班子,选派88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主抓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推动内地10个市与45个民族县对口扶贫,先后派出1320名干部到受扶地驻点帮助工作。
人才短板是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着眼破解贫困地区人才困局,全省举办“富民产业培育扶贫”等10个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900余人;实施贫困地区干部挂职锻炼计划,计划5年选派万名干部到省直部门和省内发达地区挂职,目前已选派2058人;加大紧缺专业人才支持,统筹安排每个贫困县至少与1所高校、1家医疗卫生机构、1户企业建立帮扶关系,选派4070名紧缺专业人才开展援助服务,安排3000万元支持藏区彝区培养专业人才,组织1000名专家帮助贫困地区开展人才培训。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着眼建强战斗堡垒,落实“五个一”帮村工作机制,为全省11501个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确定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农技员。突出引导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大力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从省管党费等经费中安排1.3亿元,带动各级配套投入近10亿元,为每个贫困村培养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培训农牧民414.8万人次,努力实现培养一技、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也是必须打赢的胜仗,层层立下“军令状”,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全省先后调整不适宜担任贫困县党政正职26名,调整贫困村第一书记1946名,调整撤换不称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397名,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992个,推动形成“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良好导向。
深化改革,机制创新有突破
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非常强,如果只是“线性部署”“单兵突进”,没有通盘考虑好先手棋、后手棋,改革难免相互掣肘。只有坚持统筹集成、整体推进,才能让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着力构建干部选育用管全链条制度体系,深入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构建递进式培养、阶梯式成长、战略性储备、模型化选配的干部培养储备体系,全省累计遴选培养4.8万余人,统筹提拔使用6000多人。聚焦从严治吏,制定因健康原因调整、不适宜脱贫攻坚调整、生态环境损害追责等各类“下”的实施细则,构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1+N”制度体系,全省调整“下”的干部3389人。强化正向激励,出台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落实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分类调研、分类施策,聚焦农村基层、产业园区、社会组织、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城镇社区、党政机关等7个重点领域党建工作,逐一出台政策措施,逐一进行培训辅导,逐一召开现场会推动,基本形成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
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管理等关键环节出台23条“人才新政”,分类推进职称评审制度、外国人入境就业等制度改革。拓展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推动我省与上海交大、哈工大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合作的知名高校增至12所,引进高端人才205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0个,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保持西部第一,选调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数量居全国前列。成立首期4亿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81所、大学生创业园202个,全年推动大学生创业人数比2013年增长256%。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2017年是大事要事集中之年,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了组织工作更重大责任,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为组织工作提供了更广阔舞台,全省组织系统将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