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亮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绩单。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立、省国资委副主任任丁、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分别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做了介绍。
川报观察带你读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军民融合产业主营收入全国第二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立透露,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提出“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三大抓手,成绩亮眼:
▽
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870亿元,居全国第2位;
在20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家以上;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6900亿元,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0%以上。
“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徐立介绍,去年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企业减负158亿元,免征、取消和降低部分收费、政府性基金为企业和社会减负35亿元,运用价格杠杆为实体企业减少用电、用气成本170亿元,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率,为企业和职工减负50亿元。
改革举措成效逐步显现:
▽
去年全省压减420万吨粗钢产能,削减煤炭产能2303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9.6%;
全省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缩减至8.7个月,比2015年底缩短3.7个月;
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5%,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
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2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SplitPageHere#
国资国企改革——
三年间 地方国企资产总额增4成以上
省国资委副主任任丁介绍,目前,我省“1+21”的国企深化改革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改革促进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5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45.2%。2016年实现利润48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8%。
他的回答中,两个数据的变化引发记者关注:年前公布的我省已基本形成“1+20”深化改革配套制度体系,现在变成了“1+21”;省属国企的数量从原来的27家减至目前的24家。
改革专项方案越来越多。“3天前,才新增了一项。”省国资委改革处负责人任丁介绍说,继2014年5月出台《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之后,我省陆续出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建设等20个专项改革方案。而刚刚新增的这项专项方案,重在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川内78户国有企业已市场化选聘150余名高管人才。产权多元化改革深入推进,省属一级及下属法人公司已经有49%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系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我省设立了首期规模500亿元的国企改革投资基金,支持川企通过市场化并购,夯实主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扭亏脱困,川煤集团2016年退出435万吨产能,二重、化工控股、攀钢等困难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重组整合步伐稳健。1月18日,四川商投二次重组挂牌,物资集团、外贸集团、长江集团、物流股份等4家省属国有企业整体并入四川商投,实现了四川商贸流通领域省属国企“多企合一”,为打造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综合性商贸流通企业奠定了基础。目前,省国资委正在着力推动集团之间以及集团内部房地产、商贸、旅游、能源、矿业等领域同质化业务整合。近期,四川金控集团、四川省旅投集团也将相继挂牌。
开放合作力度加大。去年,我省与中央企业签约项目达4000亿元,与中商飞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成功组建了首个海外综合投融资平台——中国四川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SplitPageHere#
农业农村改革——
农民收入提前4年实现小康目标
“2016年,四川已提前4年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的这句话,让不少正埋头记录的记者抬起头来。
农业农村改革的最终检验标准和效果,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5399元,2016年已增至11203元,提前4年实现翻番目标,且连续5年实现“三个高于”,即高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同期GDP增幅。
在杨秀彬看来,我省农民收入连续多年稳步增长,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持续释放农业农村活力的结果。“四川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这些年也有新探索,实现了很多突破,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杨秀彬介绍,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上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3月,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川东北调研时提出了新时期四川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即“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杨秀彬表示,这既是全省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也是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主攻方向,从当时和现在实践来看都是很有意义。
2016年底,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785.8万亩,流转率达30.6%,比2012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四川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只有5%,在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上取得这个成绩很不容易。”杨秀彬说,具体体现在土地确权颁证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突破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3个方面。
作为全国首批三个整省推进土地确权试点省,2016年底,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完成确权面积9222.1万亩,占应确面积的91.2%,基本完成任务,进度、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1万家,家庭农场达3.4万个,农民合作社达7.4万个;通过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和供销合作社改革,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9310个,供销合作社基层社乡镇覆盖率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