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059136

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www.gcdr.gov.cn (2005-03-08) 来源:
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云夏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形成优秀人才向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汇聚的洪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贯彻好这一重要精神,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方法创新为途径,以小康大业为平台,加快集聚优秀人才的进程,形成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

  一、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规律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只有科学把握人才工作与执政能力建设的这种内在联系,广泛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人才工作的先进性,体现党的执政理念。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作用,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载体,集聚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依托人才,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突出人才工作的社会性,扩大党执政的人才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分布更加社会化,由“体制内”更多地转向“体制外”;人才就业更加个性化,由“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人才标准更加大众化,由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变为所有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广阔的人才工作视野,做到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并重,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并重,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并重,党内人才与党外人才并重,“显人才”与“潜人才”并重,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人才的作用。

  增强人才工作的科学性,适应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工作体制创新蕴含在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中。在制度安排上,变“人治”为“法治”,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在管理体制上,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赋予用人主体开发人才和人才本身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在工作格局上,由行政式的闭合状态变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政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团体和中介组织以及企业等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开放状态。

  二、集聚优秀人才必须抓住人才制度建设这个根本

  制度建设是人才工作中最具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必须在人才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开放的内涵,使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具有活力、张力、生命力。近年来,四川省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各级党政部门相继出台300多个人才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培养、吸引、使用三大环节的人才制度体系。

  第一,保证人才工作“三优先”。按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等先进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制度,形成了人才资源优先积累,人才资本优先经营,人才开发优先投入的制度构架。

  第二,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遵循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破除僵化体制的障碍,将人才资源和用人主体引入市场,通过竞争优化配置。从价格机制、信息传导、交易规范等方面构建开放的市场机制,搭建统一、公平、开放的市场平台,畅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渠道,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形成人才开发主体多样化。适应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积极发挥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分工上,将相当一部分人才的使用、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权力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在工作布局上,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投入机制,把人才培养、引进、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向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转移,如我们规定国有企业职工教育费必须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2.5%,各类经营性开发项目均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在工作重点上,引导人才积极投身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自主创业等,将人才的自身发展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

  第四,实行人才评价激励社会化。科学的评价激励制度是提高人才集聚能力、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坚持评价标准社会化,确定类别、行业、地区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实际贡献这一衡量尺度,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入手创新激励手段,使优秀人才有名、有位、有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第五,实现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扩大管理幅度,使人才评价、选拔、奖励、培训等工作向全社会延伸,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作用;调整管理内容,将党委、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定位于战略管理、规划制订、政策设计、结构调整、环境营造以及引导性投入等方面;转变管理方式,真正实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三、创新人才工作方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在人才工作中,方法往往决定成效。贯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在人才工作中也必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方法要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相适应,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相适应。

  围绕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依据产业特色实施人才开发,推动人才资源向各大产业集聚,是实现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有效途径。我们立足于欠发达地区人才需求旺盛的实际,坚持自主培养与向外引进并举;立足于发展工业化的实际,以产业化模式大兴民办职业教育,实施“三年两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推动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立足于农业大省的实际,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将二元经济结构下“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无限供给”的农村实用人才;立足于支柱产业发展迅猛的实际,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优秀人才资源向支柱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洼地”引进人才。引进人才是人才集聚中成本低、效益好的方法。我们立足省情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降低人才准入门槛,创新引才方式,采取“虚拟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首席专家负责制等多种办法,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满足了产业发展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2004年全省共引进各类人才6.5万人。

  搭建事业平台重用人才。集聚人才的关键是人才要有发挥作用的平台。我们注重确保人才的用武之地,着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出成果的平台。一是加快各类科技园区等孵化器建设,以园区为依托集聚人才。仅2004年就依托各类科技(产业)园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集聚人才11万多人。二是以项目为纽带推动人才流动,鼓励兼职兼薪,使近7万人才通过柔性流动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广泛实施校地(企)合作,2004年有2万多名科技人才参与项目1535个,创产值66.9亿元。四是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人才自主创业,以农民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培养人才,依托龙头企业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务工人才“回引工程”,近几年吸引外出务工人员18万人回乡创业,创办企业2.1万家,创产值82.9亿元。

  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集聚人才。我们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注重集聚部门优势,打破了部门分割的弊端,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并辅以督查落实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才、凝聚人才;实行人才工作大宣传、大培训的宏观推动机制,为集聚人才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基础。

   (《求是》 2005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