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803795

基层就业的苦与乐

www.gcdr.gov.cn (2006-02-16) 来源:

基层就业的苦与乐

  引言
  去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从2006年起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目前,全省共有4800个乡镇,57751个社区和村,这意味着5年内将有5万余名大学生走向基层。
  其实,我省很早就开始招募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省委组织部从1983年开展选调生工作,先后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18批共3700人到基层就业;省人事厅从2004年开始,拟用3年时间选拔5000名大学毕业生到三州和乡镇支农、支教、支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招募1200多名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就业。不难想像,随着“5000人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调生计划”的深入实施,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故事

  杨凤华:苦练“嘴上功夫”
  杨凤华是个文静的女孩,她没有想到,大学毕业后自己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却需要具有相当的“嘴上功夫”。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打交道,自己的弱项成了工作的最大挑战。自2004年从成都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成为了双流县东升镇东阁社区居委会一名负责文教卫生工作的社区干部。
  近日记者找到她,有了如下对话———“毕业之前想过到基层工作吗?”“没有。刚毕业那会儿,都挺心高气傲的,想到大城市,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真到找工作时才发觉现实并不是想的那样。”
  “所以你选择到基层来了?”
  “我是在报上得知这一消息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一个原则,招原籍的大学毕业生,尽量分配在原籍工作。我家在双流。”
  “有人说社区工作是老太太、老大爷做的,你觉不觉得委屈?”
  “刚开始也有情绪。以为社区工作就是给居民讲讲‘门前三包’,发发除‘四害’的药,可时间长了才发现要做好社区工作真不容易,需要特殊能力,你是大学生也不一定行。”
  “这种心理调整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3、4个月吧。”
  东阁社区居委会有7名工作人员,杨凤华是惟一的大学生。居委会书记谢桂芳说:“小杨负责文教卫生工作,每次搞文娱活动跟我们就是不一样,点子多,有新意,社区居民都说好。”
  “社区工作太琐碎,要跟各式各样的居民打交道,有时真难为小杨的。”谢桂芳说,听谢书记这么说,旁边的杨凤华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她说,天天和社区居民打交道,时间一长就有感情了,“当你发现自己能为他们做好多事,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时,心里就会有成就感。”
  王安宁(双流县团委书记):2005年,双流县共招收了106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来有6名考上公务员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公布后,共有358名大学生报名参加考试,录取比例接近3.5:1。
  大学生素质高,有知识,有理想,敢说敢干,能给基层带去不少活力。但是,他们也需要学习,学习了解基层百姓,学习基层工作的方法。过去我们发现,有的大学生到基层,两年后连门道都摸不清,根本没法适应;有的却收获很多,成长很快,使基层面貌焕然一新。说到底,基层是个大舞台,能不能有所作为,得靠自己。

  张勇:“村里人都认识我”
  顺着蜿蜒村道到达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记者见到了已在这里工作近半年的川师大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张勇。为发挥他所长,村里把张勇安排到村集体企业新祝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
  到基层并不是张勇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那时他已在资阳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后来,我在金堂县人事局了解到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信息,就来了。”
  张勇生长在农村,他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能“很专业”地使用镰刀和锄头。在村里转悠,他会大声地叫年长的村民为“老革命”,而他们则亲切地称呼他“小张”。“村里人都认识我”,张勇对此颇有些得意。
  可是不久,张勇就发现,光跟村民套近乎远远不够,遇到实际问题、利益问题,村民一样要跟他较真。新祝新公司一大业务是对村民入股的土地进行集中运作。一次,为测量土地,张勇找了几个村民来帮忙,可令张勇想不到的是,村民居然问他要工钱。“我们是在为他们服务,他们还向我们要钱?”张勇和村民发生了不愉快,最后还是公司领导出面解决了此事。这事对张勇触动很大,“我并没有真正了解农村和农民,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需要改进。”
  张勇把记者拉到公司外一个宣传栏前,展示他的成绩。“我懂电脑啊。我会定期从网上查找最新栽培养殖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告诉村民,村民都很感谢我。”在张勇的努力下,新祝新公司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成立了由村干部和村民组成的监事会,推行了财务公开制度。
   刘勇(又新镇党委副书记):很多村民反映,大学生来了以后,村里有了新气象。他们有市场意识,懂电脑,信息灵,这对农村来说是一笔财富。大学生到村里来,对村干部也是一种冲击。曾经有一个村干部对我说,“来了一条比我们还能干的鱼,不赶快提高真的要被淘汰了。”
  陈泽(金堂县人事局局长):不少大学生担心,到基层工作不算编制也不算公务员,两年合同期满后又该怎么办。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考公务员加分;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可续聘,优秀者还可免试聘用到县内缺编事业单位等。但有一个问题,报考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基层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型或管理型人才。供需矛盾是有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心声

  邱明的心愿
  “在基层,有太多不适应。”坐在窗明几净的遂宁市委办公楼里,曾在乡镇工作一年半的邱明向记者谈起了切身感受。
  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小邱来说,一到乡镇便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当初他被安置在镇政府的一间空屋里,“里面除了一张旧床,什么都没有。”每天下了班,只有看书。更让小邱难受的是工作方式的不合拍。因为,他发觉自己所学的数控知识等,在乡镇几乎无用武之地。“乡镇欣赏的是能‘吃农饭,说农话’的干部,这样的干部才会在农民中有威信,关键时候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而这些恰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小邱最欠缺的。“不过当我调到市委机关工作后,有了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比同龄人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韧性,协调沟通能力也大大增强,这其实也是一种竞争资本。”
  小邱表达了两点心愿: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特别在前期,应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困惑,并及时化解;希望安排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时,最好能以几个一组的形式分配下去。“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除了解决就业外,也是提升基层干部素质的一种好方法。但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很容易被同化。只有到一个乡镇工作的大学生多了,形成群体力量,才可能给基层工作带来新思想、新方式。”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