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901877

“9+5”人才政策体系 激发新都发展“核动力”

www.gcdr.gov.cn (2016-12-15) 来源:四川日报

  中国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

  中国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

  通过新都人才计划引进的专家吕守涛。

  □张有容图片由新都区委组织部提供

  全省的2016年“项目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成都市新都区加快了步伐——

  12月9日,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车辆高端装备、地面机电系统”项目签约落户新都区。这一被该区主要负责人视为“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重要配套”的项目落户,标志着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正在新都加速聚集。

  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区域经济活力迸发的背后,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在中共成都市新都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新都区为下一个5年提出目标:加快建设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勇当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并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意在着力培育和转化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四轮驱动,人才先行。近日,笔者从新都区委组织部获悉,该区已于日前正式出台《新都区“香城人才”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形成了《新都区“香城人才”工程政策汇编(2016版)》,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覆盖的“9+5”人才政策体系,整合全区各类政策资源,明细各类人才条件和资助标准,并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发展扶持,为新都区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何先行:智力支撑助推“新都速度”

  正是在位于新都区石板滩镇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新都缔造了新的“成都速度”:这一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仅仅315 天。“新都速度”的体现,不仅仅在项目上。

  新都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显示:5年来,新都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百亿台阶,从2011年的394.7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625亿元(预计,下同),比2011年增长(下同)5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9亿元,增长56.5%;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增长46.8%,连续5年位居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县第四。

  进一步剖析数据:5年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4万余户,新增注册资本418亿元,新建科技创新载体“蜂云谷”,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加快构建,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9%;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共建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特色科技园合作协议,成功承办“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不难看出,“新都活力”节节攀升的背后,智力支撑是重要的动力来源。

  今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也给新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稳住发展定力,瞄准下一个5年,新的跨越冲刺已经开始。

  此前,新都依托区内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成发集团两大产业优势,抢先在中国航发集团的全国布局谋得席位,在航空产业领域跻身中央、省市重大产业布局;从无到有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则迎头赶上了轨道交通产业的“黄金十年”,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形成指日可待。

  围绕航空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两大“国家队”产业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做强产业支撑的路径: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和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打造千亿工业园区,到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00亿元。按照全市“3+N”工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两大高端成长性产业,加快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千亿产业集群。这一切,更离不开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因此,深入实施“香城人才”工程,是破题之举,也是题中之意。

  精准定位:九大方向选育“新都所需”

  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各地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此前,四川省、成都市多次出台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双流区、龙泉驿区等区市县也纷纷拿出了“真金白银”,“砸”向“人才新政”。

  面对激烈的竞争,新都区已有清晰认识:精准定位,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是自身发展所需,将每年的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到刀刃上”,才是“事半功倍”的关键。

  为此,新都区在此次出台的《新都区“香城人才”工程政策汇编(2016版)》中明确了九大人才引育方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名优骨干教师、健康卫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体艺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创新创业青年人才。

  为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都区还围绕每一种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了具体的资助扶持细则。比如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个人资助最高可达150万元,对高层次团队的资助达到200万元,对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成都人才计划”等上级人才计划的,还将按照上级资助资金进行1:1配套,让人才享受双倍福利;对教育、卫生方面的人才,则重点围绕安家补贴、生活补助及项目奖励给予扶持。

  这九大方向,将人才引进范围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人才拓展到了教育、医疗、农业、文体、社工等领域,涵盖了不同行业领域和人才层次水平,高度契合新都区“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发展定位,被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评价为“成都各区(市)县中较为系统全面、立体覆盖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

  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新都区特地开发了“新都人才计划”在线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统一评审流程,简化评审程序,打造集人才申报、评审、服务、管理、宣传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平台,借力“互联网+”、面向全球,打开了人才选育的“窗口”。

  此外,该区还专门设立最高每人10万元、每个团队20万元的“伯乐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才工作;同时鼓励打造“技师工作站”“匠人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培养载体,提供最高每年6万元的综合资助资金,为本土人才培育提供条件。

  贴心服务:五大支撑确保留住人才

  2015年初,在选择了很多城市之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广万,将他的四川奥凯川龙农产品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落地在了新都区。

  吸引他的,不光是香城颇具内涵的城市气质、友善的城市居民,还有政府部门单位的高效办事效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我已经融入这座城市里,对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2015年至今,四川奥凯川龙农产品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针对四川省农业生产特点,开发了低破碎循环式水稻干燥机、新型热泵水稻干燥机、中药材干燥机、水稻种子加工成套等新产品,截至2016年7月底,共实现销售近 2000万元。2015年上缴税收70万元。

  在新都,王广万并不是个例。为了让这些引进的人才能真正发挥智力支撑效果,必须要让他们真正扎下根来。为此,新都区此前出台了多项服务保障政策。

  而在此次的“香城人才”工程中,新都区进一步整合梳理了这些政策,归纳成加快平台建设、加大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服务、强化金融扶持和发挥人才作用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护航引育的新都人才在此宜业宜居。

  其中,新都区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人才制度,“常态化”定期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对于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开通了政务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了“新型人才工作站”,在安家落户、工商注册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个性化、保姆式贴心服务。

  此外,该区还落实人才健康体检、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配套措施,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营造人才舒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