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832437

南充嘉陵区:“农民夜校”照亮脱贫攻坚之路

www.gcdr.gov.cn (2017-01-23) 来源:四川组工网

南充市嘉陵区紧扣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通过兴办农民夜校狠抓农民教育,统一农民思想,提升农民素质,汇聚起脱贫攻坚最坚实的底部力量,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健全四大保障——着力将农民夜校作为教育农民的“载体”,汇聚脱贫攻坚的底部坚实力量。一是夯实组织保障力度。各乡镇党委书记坚决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工作亲自抓,配齐农民夜校工作力量,并将“农民夜校”开办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多措并举确保“农民夜校”开办成功。如礼乐乡组建3个督查组,对所有夜校开办情况进行了督查,对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不力的1个党组织给予了严肃批评。二是确保经费保障力度。全区各乡镇在村级办公经费列支农民夜校所需经费,部分乡镇按照每年2000元的标准专项拨付用于夜校办学,金宝镇动员外出乡友参加网络培训,胖土地村1名外出经商乡友捐资5000元助学。通过资金保障,确保了“农民夜校”正常运转。三是提升师资保障力度。着眼于各乡镇脱贫攻坚的现状,充分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打造了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师资队伍。邀请了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脱贫模范人物以及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专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龙蟠镇的大柏山村邀请区纪委的领导授课3次,区农牧业局、区水务局讲解农业水利知识2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加大阵地保障力度。全区依托远教站点共建设“农民夜校”546个,共计培训1234学时,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为宣讲脱贫攻坚政策等提拱了设备齐全的场地。

聚焦三个问题——着力将农民夜校作为淬炼思想的“熔炉”,融合脱贫攻坚的源源内生动力。一是农民不敢脱贫。针对部分贫困户思想固化、脱贫意识淡薄,开展农民教育。如大通镇的阎王沟村的3户贫困户长期处于贫苦线标准, 镇党委书记以及第一书记多次到贫困户家中做思想工作,开展了上门送学、结对帮学,12党员对口帮扶。全区通过农民夜校的“互联网+数字电视”平台向贫困户传播先进事迹以及传授实用的技能的方式变农民“不敢脱贫”为“我要脱贫”。二是农民不能脱贫。针对贫困户缺少技术、资金、动力,想脱贫却无法脱贫。农民夜校通过传授贫困户实用的技能,对种田户培训相关的种田知识和技巧、对养殖户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的自身能力,给予了脱贫的条件和动力。如区农机局对移山乡牛家湾村进行了樱桃种植技能培训,使得该村村民掌握了相关的种植技术,实现了创收。三是农民不愿脱贫。脱贫攻坚中出现了部分贫困户向政府补贴伸手,不愿意摘去贫困帽子的现象。针对这类问题,农民夜校开展了道德素质培训,培训农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了农民的道德素养,端正了农民的脱贫心态。如大观乡组织全乡道德教育3次,涉及村名900余人次,村民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紧扣三类任务——着力将农民夜校作为致富奔康的“摇篮”,提供脱贫攻坚的强大技术支撑。一是相关政策宣讲。主要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十八大及十八届系列全会精神、省委十届九次会议精神和市区六次党代会精神,把党的政策、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位贫困户。今年元旦,天星乡组织贫苦户收看收听习总书记元旦讲话,“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句话感动了很多贫苦户,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不会让党和政府失望,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实用农技培训。针对各个乡镇的不同情况,通过播放教育片、专人实地讲解的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内容,形成各自的特色风格。如对移山乡进行樱桃种植培训,对新庙乡进行桑果培训,形成了对应的文化特色。三是新风文化培养。各个乡镇有着自己的乡土文化,通过农民夜校的深度培训,将乡土文化进一步深化,形成一道地方特色,可以吸引外来人员,拉动本地区经济,实现脱贫。如金宝的旱船、李渡的快板文化表演。

触发三种效果——着力将农民夜校作为三农工作的“版块”,展示脱贫攻坚的深远时代意义。一是农民素质得到提升。全区抽调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教育局和区直机关工委等12名同志,组建6个教育活动指导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创一流的原则,赴各个乡镇村(社区)开展价值观荣辱观专题讲座,确保农民素质提升活动扎实有效。二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业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大通、大观等典型示范区进行了深入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观的生态农业旅游成果颇丰,全年共吸引外地游客近500人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农村面貌得到改变。脱贫攻坚的决战全胜带动了新农村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土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风貌已经形成。如西兴街道全年新建房屋60余间,新建道路40余条,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南充嘉陵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