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548659

康定市“四项举措”力促“农牧民夜校”发挥实效

为切实有效推动农牧民夜校教育培训工作,助推农牧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康定市严格“四项举措”,力促“农牧民夜校”发挥实效。

49667aabdeefcb8e8cf139da538f8fd.jpg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运行体系。抓管理体系健全,建立完善市、乡镇(街道)、村三级管理体系。全市21个乡镇(街道)分别成立农牧民夜校建设领导小组,乡镇党委书记亲自谋划、统筹安排,乡镇组织委员具体负责,落实推进措施,保证工作系统有效运行。抓办校体系提升,构建“市校务委员会、乡镇中心校、村本校”立体办校体系。市委成立康定市农牧民夜校校务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市夜校的建设、管理、教学等工作,统筹推动夜校发展;各乡镇党委分别成立乡镇中心校,组织、引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指导各村夜校做好各项工作;在村级农牧民夜校建设基础上,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担任农牧民夜校校长,统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抓建设体系规范,按照“八有四配套”要求,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夜校体系建设。对标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设施、有师资、有教材、有机制、有活动及配备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教学用具、一批文体活动设施装备,在全市各乡镇和村开展集中摸底调查,查缺补漏,规范夜校建设。

整合资源力量,强化师资建设。全面构建起“117”师资队伍,即一套固定师资库,一支巡回授课团,七支固定师资队伍。多渠道选优配齐农牧民夜校师资队伍,形成固定师资库。组建涵盖藏汉双语干部、专业技术人才、退休老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化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夜校师资配备6名以上,其中藏汉双语师资配备1-2名以上。整合党委政府、成员单位、行业协会三大资源,组建一支巡回授课团。巡回授课团每季度到各个乡镇农牧民夜校进行授课2次,每年完成1次中心校全覆盖授课。由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卫生院长、派出所长、中小学校长、事业综合站站长组成七支固定师资队伍。通过亲自讲、委托讲等授课形式,结合夜校教学大纲,统筹开展时事政策、道德法治、文明新风、创业致富等日常培训,保证每年为辖区内所有农牧民夜校全覆盖讲授一次课。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质量。创新“四同步”模式,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开展远程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有机结合,开展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同步;区分农闲农忙时节,开展白天教学与晚上教学同步;区分农牧民牧场转移和虫草采挖流动性强的实际,开展集中教学与流动教学同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马背课堂、“帐篷夜校”“庭院茶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创新“五结合”模式,切实做到与农牧民群众所关心的政策相结合,与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与身边先进典型事迹相结合,与文化民俗活动开展相结合,与藏汉双语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培训教育水平。创新“三带动”模式,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实行学员间互相带动;开展学用标兵评选,实行标兵学员带动一般学员;强化致富能手基地现场学,通过实地体验带动群众学以致用。

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根据四川省“农民夜校”管理办法,对照《甘孜州“农牧民夜校”管理办法》,出台《康定市“农牧民夜校”管理办法》、《康定市2018年农牧民夜校建设方案》等制度、规章、方案10余项,各乡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夜校管理办法共计260余项,确保夜校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运行。创新构建农牧民夜校“1+3”制度机制体系,即建立健全起村级农牧民夜校教学管理制度、师资动态管理机制、教师授课评分制度、学员学习积分制度,着力解决运行、管理和考核三大问题,切实提升农牧民夜校建设、管理、教学水平,不断巩固农牧民夜校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