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1878403

会理县深化“支部+”模式巩固脱贫奔康成果

 2016年,会理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接受省、州验收,摘帽脱贫。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会理县紧紧围绕4660户17053人、58个已脱贫村巩固提升,深化“支部+”模式,在培育特色产业、培优致富能人、培深基层根基上下功夫,稳步带领群众致富奔康。

“支部+合作社”做强特色产业。一是因地制宜选好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支部引领、合作社承接,在沿江村发展亚热带水果、二半山村种植烤烟(花椒)等作物、高山村养殖生态牲畜,58个已脱贫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形成特色产业。如树堡乡石可莫村利用充足光热气候,规模种植芒果、番木瓜,每年为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按照“产业聚集、规模发展”思路,支部牵线、合作社搭台,相邻村、同类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如小黑箐镇整合茨竹、红凉等3个已脱贫村资金,建立黑山猪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三是线上线下广辟销路。支部引路、合作社参与,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畅通销售路子、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借助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多渠道销售产品。2018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2亿元、网络零售额3.6亿元。

“支部+社会资源”培优致富能人。一是聚焦一线广泛选拔。结合“农民工定向回引”工程,大力选拔农村“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广泛把懂技术、素质高、能力强、群众认可的“一线专家”吸纳进致富带头人队伍,并按照畜牧养殖、农作物种植、务工经商等类型分类“建库”。2016年以来,58个已脱贫村动态储备各类“带头人”800余名。二是分类施策精准培训。针对“技术不过硬、理论水平低”等问题,持续深化“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党校、农民夜校为主,会理石榴科技小院、各社会培训机构为辅,采取“送上门+请上来+送出去”等方式,举办电商、种养殖技术等各类培训班,培训58个已脱贫村致富能人1000余人次。三是整合资源滴灌帮带。大力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党员致富新星”工程等,通过支部引领、党员主导、社会参与,从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后期销售等环节“滴灌式”帮带,培育党员示范项目58个、党员示范户172户,带动、带领1000余户脱贫户致富增收。

“支部+服务体系”筑牢基层根基。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村“后备力量”培育工程,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逗硬“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稳步推进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建强党组织堡垒。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58个已脱贫村支部书记、后备力量400余人次,培育12名“双带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二是深化“四好”创建。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助推全面小康建设”系列活动,常态化进行“好家规”“好媳妇”等家庭美德教育,利用“船城党建”“会理宣传”等微信公众号宣传报道“好习惯、好风气”典型,积极引导群众“五洗五有”、争创“四好”。目前,58个已脱贫村已创建县级“四好村”41个、州级“四好村”12个、省级“四好村”2个。三是优化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担当尽责·建功一线”行动,严格落实村“两委”值班值守、“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建立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联系脱贫户机制,不断拓展群众代办事项,切实提升服务群众质量。2016年以来,党员干部累计为脱贫户办实事好事5000余件、解决困难难题80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