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1871743

石渠县“5844”党建工作法实现党员干部奋发有为

 2017年,为着力解决党建工作无人抓、不会抓、抓不好的老大难问题,石渠县积极探索并推行“5844”党建工作法,力促党建引领各行业领域工作,不断延伸党建细胞,通过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生命禁区”锻造了一支支忠诚干净、扎根高原、矢志奉献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

立足石渠实际,力促党建实效

2017年3月,为彻底解决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深入解决基层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意识不强、担当担责意识不显、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效果不显等突出问题,石渠县委组织部先后4次组织骨干力量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收集问题170余个,并多次召开部务会专题研究、专题讨论,将所摸排问题归纳为党建工作无人抓、不会抓、抓不好3类问题,逐项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历时3个多月,最终创新推出“5844”党建工作法,提出了“五个统一”“八个着力”“四个突出”“四个结合”,倒逼各级党组织深入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身心投入到基层政权建设中去,为全县各项工作持续深入推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渠县集‘高’‘大’‘边’‘远’‘穷’于一体,以前很多工作都因为人手少、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不成体系等现实因素制约全县工作。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多次会商,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全县推行‘5844’党建工作法,着力解决石渠党建短板,推进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开展。”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仁真卓玛全程参与了“5844”党建工作法的调研、会商。“因为长期的弊病,导致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上不愿干、不会干、干不好,我们就是抓住全县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3月份刚刚结束这一契机,一次性调整了900余名村干部,将许多‘老油条’换了下来,对其它村干部也起到了极大的震慑、警醒作用,所以这次大胆的创新,其实我们心里很有底气的”。

“由于我乡党建工作存在落实不规范、组织生活不经常、党建意识淡薄等问题,2017年,经乡党委自查,县委组织部摸排,县委常委会审议,我乡被评为了全县仅有的两个‘软乡’之一。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指导下,我们坚持以‘5844’党建工作法为抓手,逐项整改、逐一销号、逐个见效,现在的格孟乡早已摘掉了‘软乡’的帽子,各项工作都实现以党建为引领,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时任格孟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洛让邓珠一直致力推行“5844”党建工作法。

深入落地落实,压实党建责任

“作为党组织书记,就是要聚焦自己的主责主业,就是要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绝不能将党建当成是务虚功,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带好队伍才能抓好落实。”新荣乡作为县委组织部的联系点,两年来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很多干部都能独当一面。“‘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是我们新荣乡干部的真实写照。抗洪一线,我们的干部不顾一切冲在最前面;火情紧急,我们的党员奋不顾身在救援;维护治安,我们的同志通宵达旦在守护;精准扶贫,我们的兄弟深更半夜在走访。”

2017年“5844”党建工作法推行以来,石渠县按照村(社区)、乡(镇、场)、县级机关工作侧重点,完善了统一的规章制度252套,建立了统一的卷宗台账5000余套,落实了统一的办公场所,成立了标准化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按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性质细化评比考核办法,构建了统一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了党建工作责任。从“四个一线”中提拔重用了206名敢担当、善担当、勇担当的党员干部,既明确了工作任务,又鲜明了用人导向,促使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有新作为、新突破。

“我们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印发任务清单,明确每季度工作重点,并适时组织开展督查指导,各行业各领域的党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七·一’表扬,以前和现在我们都是为最终建议谁作为表彰对象而头疼,不同的是以前我们头疼是因为不知道谁的工作出色,而现在我们头疼的是大家都优秀而不知道建议谁”。正在筹备今年“七·一”表扬的县委直属工委副书记陈晓涛正一脸愁容。

彰显石渠精神,实现党建引领

两年来,石渠县筑牢了“石渠海拔再高也要发展、贫困程度再深也要致富、贫困面再大也要摘帽”的决胜思想,一批批先进技术引进石渠,一座座藏区新居鳞次栉比,一条条公路不断延伸......石渠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质的改善。

两年来,石渠县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冲在第一线。他们不畏石渠条件艰苦,克服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的现状,走遍千家万户访民情,历经千辛万苦走基层,想尽千方百计解难题,道尽千言万语明政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25191平方公里的扎溪卡大草原。

六月飞雪的石渠,‘廉政骑兵团’‘临时党支部’‘马背宣讲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临时便民服务中心’‘流动夜校’‘便民医疗室’‘流动警务室’‘帐篷法庭’一直服务在群众周围。

真达神鹿谷和邓玛湿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青藏药谷“万亩中藏药材”、“百公里绿色生态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91个贫困村退出、4816户20083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一项项工程不断刷新“石渠速度”,一个个目标不断融入“石渠精神”,如今的石渠,已然是一个充满热血和奋斗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