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165338

平昌县:翻身村“脱贫计”

www.gcdr.gov.cn (2019-08-30) 来源:巴中平昌县委组织部

“我们这个地方太穷了,穷怕了。”“村干部只晓得往自己包里揣”“村上路不通,水也莫得吃”“作为党员,我们不愿意亮身份”......

说起曾经的翻身村,老百姓们无不义愤填膺,群情激奋。

翻身村,位于平昌县镇龙镇东北部,海拔1200米,气候恶劣,基础条件差,发展面貌落后,520户1600人,贫困户100户348人,村情复杂,干群关系恶劣,村“两委”干部内部矛盾、村民宗族意识突出,典型的“三边村”。

“我们村人员结构复杂,有32个姓氏,他们都希望自己家族的人当上干部,好为自己谋利益。”副主任何仕福说道。

在偏远落后的翻身村,人们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便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谋些小利,占些小便宜上。

“以前路不通,下大雨,只有困到山里,出都出不来。”说起以前,村民朱道碧满是心酸。

“以前别的村搞产业,我们村啥子都莫得。”说起曾经的发展,村民刘明通更是看不到希望。

发展没出路,村“两委”班子内部矛盾突出,导致群众有怨言,干群关系恶化,翻身村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上访村”。

针对该村实际,镇党委政府多次研判,找准症结,开出“良方”,决定以配齐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为抓手。通过多次调查走访、座谈群众,朱高年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40出头的朱高年,军人出身,曾任村支部副书记,为人正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近几年在外发展,视野开阔。然而,当组织向其征求意见时,他却犹豫了。

“我很了解村上的情况,连续几届都没能解决的事情,我能解决吗?干不好又怎么办?”当时的朱高年内心极为忐忑与矛盾。

在镇党委的努力下,朱高年于2016年回到了翻身村。他跑遍了全村,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收集老百姓的诉求,把自己想搞好翻身村、带领大家致富的想法讲给他们听。几个月下来,朱高年对全村情况有了深入了解,让老百姓看到了他想干实事的诚意,也收获了老百姓对他的信任。在当年的换届选举上,朱高年顺利当选翻身村的村支部书记。

“我身为一名党员,乡亲们既然选了我,我就不能因困难退缩,我必须担起担子,扛起责任,带领乡亲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那时的朱高年便对群众许下了庄严的承诺。

当上村支部书记后的朱高年,首先从抓干部、党员队伍入手,统一思想;严格执行“三务公开”,让村上一切事务透明化、公开化;让党员、群众代表参与议事,增强党员群众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干群关系、不良风气逐渐得以缓和与改变。

思想统一了,观念就转变了。

“如今我们班子一条心,凡事公开公正讲民主,工作有信心、有干劲。”村主任何仕福高兴地说。

说到民主,就不得不说群众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低保了。

“过去的低保,就是人情保、关系保,一折多户,搞的就是平均主义,该吃的没吃,不该吃的却吃了。”村民黄继明反映。

于是,村“两委”便重新梳理审核了全村低保户情况。朱高年首先就对自己的舅舅“开刀”。

原来,在重新审核过程中,朱高年发现其舅舅是低保户,且不符合条件,便果断地将其低保取消。

“为这事儿,朱书记的舅舅和他吵了一架,但我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现在说起,村民黄学文还心生佩服。

当年,翻身村的低保户从103户骤减到32户。随后的精准扶贫“回头看”,又对不符合资格的“贫困户”进行了清退。这些做法,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但却赢得了民心,淳朴了民风,践行了诺言。

打开了心门,解开了心结,村“两委”便积极思谋如何改善基础设施?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奔康?

经村“两委”认真研判,并走出去,学先进友邻,抢抓脱贫攻坚大好机遇,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政策,把房子“种”在森林里,完成易迁33户,危改88户;硬化通组路6公里,6.9公里正在实施;解决四个社吃水难问题,确保村民有安全饮用水。以“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茶叶、核桃、猕猴桃、魔芋等产业近2000亩,发展养殖大户,开发山货,让山货变商品,飞出翻身村这座“大山”。同时,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突破,真正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住进了新房子,环境美了,收入多了,生活好了。”村民向明德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践行誓言。”展望未来,朱高年笃定而自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有了旗帜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今的翻身村俨然换了新颜、展了新貌,和谐而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