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203739

康定市创新推进农村基层治理

康定市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狠抓治理主体、治理力量、治理机制、治理投入、治理格局“五个关键”,不断探索和完善藏区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坚持建强治理主体,加力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全市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六个标准化”建设,围绕组织运行、阵地建设、组织生活、创先争优、内业规范、考核问效等6个方面,厘定村级组织各类制度90项,推动村支部标准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推进基层党组设置,探索推行“村企联建”“村村联建”,鼓励基层围绕维护基层稳定、推动基层发展等方面创新设置虫草山流动党支部、青年人才党支部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党支部等功能型党组织32个,着力破解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管理有盲区、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壮大治理力量,加力基层队伍建设。全面推行“5+2+1”党员发展模式,严把入口、程序、审核“三大关口”,重点从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不断为基层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创新推进“两推五问三审”和“双承诺”机制,实施村干部“两述一评”,加力推进“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科学精准选育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党建先锋工程,推行党群荐、两委审、综合定、结对帮”村级后备干部遴选培养机制,落实3512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每村每年培养3-5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1-2名为返乡农民工或致富能手,不断选优建强基层骨干力量,推进村级干部选用精干化、管理规范化和培养常态化。

坚持健全治理体系,加力基层机制建设。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集体合作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坚持村级事务“三必议”,即村级组织项目实施必由支部率先提议审议、资金使用必由支部率先提议审议、产业酝酿必由支部率先提议审议,不断保障和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务监督机制,结合村支部班子建设,选优配强234名村支部纪检委员,并按照村三员的标准,率先在全州落实待遇保障,推行村支部纪检委员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实行“一月向支部一汇报、一季一总结、一年一述职”,强化村党支部对村级组织各项事务监管。严格落实“三联”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构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定期开展群众宣传引导,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强化治理投入,加力基层保障建设。围绕提升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每年专项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经费70万元,足额保障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完善村干部“两险一补”政策,落实400余万元保障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提升村组干部干事创业、推动治理的积极性。围绕改善基层工作环境,三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1亿元,加强乡村政权阵地建设,并优化功能设置,健全“四室一校五中心”,发挥活动场所服务党员群众作用。围绕强化基层干部培训,每年开办12期以上的主体培训班,全覆盖培训驻村第一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和部分“两委”班子成员,提升农牧区党员干部抓治理的意识能力水平。

坚持创新治理格局,加力基层环境建设。着力构建“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引领,基层自治工程、乡村法治工程和群众德治工程并举”的“1+3”基层治理格局。在基层自治工程中,指导全市234个村级组织规范村规民约、文明公约,细化制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运行制度,理清村委会责任清单,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党务村务财务事务和村干部职责任务“五公开”制度。在乡村法治工程中,结合扫黑除恶斗争,统筹推进塔公片区综合整治和“姑咱+”综合整治,高位推进基层法治创建和“法律七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组织调解委员会,不断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在群众德治工程中,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道德评议、环境整治、志愿服务、传统文化“五进村”,实行农牧区一乡镇(街道)一支文艺队伍,定期开展文娱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表演,建强基层文化阵地,着力培树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