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8875719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会理实践——会理县乡镇行政区划改革纪实

会理地处四川省最南端,幅员面积45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有全省唯一一个傣族自治乡——新安傣族自治乡。近年来,会理县委坚持以撤县设市、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4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县乡镇(街道)数由53个撤并至20个,机构减幅达62.3%。调整后,乡镇(街道)平均幅员面积226.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1万人、常住人口2.13万人,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35.83%提升至44.60%。

主要做法

认真贯彻省委、州委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创新“12345”工作法,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开展。

(一)成立“一个机构”,搭建三级指挥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搭建“1+6+10”三级指挥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各方,确保所有改革指令由领导小组一个口子进出,避免政出多门。领导小组下设机构人事、清产核资、配套机构设置、案件查办、信访维稳、宣传报道等6个专项工作组,由分管县委副书记负责,专线推进改革工作开展。成立10个片区联系督导组,由县级领导任组长,下沉涉改一线,加强对清产核资、档案移交、干部送达、信访维稳等各项工作的指导督导,及时掌握干部群众思想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乡镇人心齐、工作实、风气正。

(二)强化“两个统筹”,精细谋划推动。统筹考虑撤县设市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把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工作摆进县委“1381”战略中,坚持4项原则和6项改革思路,明确4个阶段时间节点和33项工作流程,制定“1+15”改革实施方案,分四阶段推动改革落实落地。第一阶段为2019年7月1日至11月20日,完成动员部署、征求各方意见、形成初步方案、论证方案、审查合法性等所有法定程序后,召开县政协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全会、县人大常委会等会议协商、审议,按程序将改革总体方案上报州政府和省政府批复;第二阶段为11月20日至12月20日,落实财政、档案、发改等部门加强对涉改乡镇的指导,做好国有资产清查、档案移交等基础工作,为改革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为12月20日至12月31日,全面完成涉改乡镇建制调整、机构组建挂牌、干部任免送达等事宜;第四阶段为2020年1月1日后,着眼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完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新老集镇建设保护等规划,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三)坚持“三个优化”,配置精干高效干部队伍。一是优化机构设置。结合撤并后乡镇实际,合理设置党政、党建、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综合行政执法、财政7个党政综合办事机构;设置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农民工服务)中心4个事业机构。二是优化职数核定。突出经济发展优先原则,根据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幅员面积、财税收入等,合理配置乡镇编制和职数。在领导职数上,13个镇、3个街道设11职、4个乡设10职,总职数216个,比区划调整前减少54个,确保精简高效。在人员编制上,核定行政编制804个,事业编制440个,平均每个乡镇行政编制40个(最多49个、最少30个),增加17个;事业编制22个(最多26个、最少16个),增加10个,确保有人办事。公安、司法、自然资源、畜牧兽医等站所编制和人员全部下沉乡镇(街道),集聚优势人力资源,有效改变“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基层治理现状。三是优化干部配备。对30个乡镇领导班子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1474人次,依据目标考核、信访查核、通报评比、表彰惩处4套“数据档案”,对220名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分析、拉通排序。选优配强40名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全局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乡镇“一把手”;按照既考虑班子专业、文化、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相融互补,又尽可能保留熟悉原乡镇情况的干部的原则,调配、优化组合其他班子成员。改革后全县20个乡镇(街道)配备班子成员210名,平均年龄40.9岁。其中,配备85后干部53名(含90后干部9名、党政正职6名),非中共党员干部3人。安排25名想干事、能干事、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吃劲岗位培养锻炼,11名长期在艰苦边远乡镇工作的同志交流任职,21名长期担任乡镇正职干部分流到县级机关任职;806名一般干部人员就地、就近安置,31名乡镇临聘人员依法解聘,配齐配强乡镇内设机构股级干部。

(四)落实“四个讲清楚”,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向“关键少数”讲清楚。县委书记亲自与59名乡镇党政“一把手”谈心谈话,组织部班子成员与162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加强思想教育,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二是向“基层干部”讲清楚。采取“面对面”谈话、领导小组调度会、政策研判会等多种方式,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讲清楚,凝聚改革合力。三是向涉改乡镇“群众”讲清楚。召开涉改乡镇乡贤座谈会37次、群众大会107次,宣传改革工作、争取群众支持、集聚正能量。四是向社会公众讲清楚。紧盯公众参与的关键环节,通过会理宣传、船城党建、今日会理等新媒体、机关党报等平台,发布宣传信息207条,广泛听民声集民意。

(五)抓好“五个提升”,做实改革“后半篇”文章。一是便民服务再提升。在被撤并乡镇设立12个便民服务点,调整优化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畜牧兽医站、林业站等公共服务机构设置,通过网上速办、干部代办等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保障能力再提升。针对涉改乡镇办公场所配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职工食宿保障等设施短板,“一乡一策”,通过现有场所挖潜、社会租赁、临时改建等措施,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三是队伍建设再提升。结合前期谈心谈话情况,通盘考虑干部籍贯、口碑、精神状态、能力水平等情况,选优配强20个乡镇(街道)股级干部,启动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按副科级配备)推荐考察。四是规划建设再提升。对照镇村服务体系、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和重大基础设施情况,在通安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黎溪镇列入国家重点镇和“百镇建设行动”省级试点镇、云甸镇列入“百镇建设行动”省级试点镇基础上,再打造一批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五是规范运行再提升。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完善单位规章制度,规范乡镇议事决策程序,合理确定班子分工,构建权责明确、决策科学、运转高效、务实管用的乡镇党委运行机制。

几点体会

(一)党的领导是核心。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涉及机构变动、人员调整、利益调整,矛盾集中、干部关注,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尤其是对涉及跨部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工作,应由党委全面统筹,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调整工作有效推进。

(二)科学论证是前提。在制定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中,必须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民族分布特点、地域条件、资源分布、发展现状、远期规划等因素,充分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进行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群众支持是基础。思想统一才能同心干事,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必须把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开展谈心谈话,引导干部群众服从大局,冲破利益藩篱,凝聚改革共识,服从组织安排,筑牢改革的强大群众基础。

(四)干部安置是关键。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干部,各级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既是推动改革的主体,也是受改革影响最大的群体,干部安置好了,改革的推进也就迎刃而解。必须加强思想引导,妥善做好干部安置,让干部真心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改革也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