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4780209

渠县:坚持刚柔并济 厚植聚才“沃土”

www.gcdr.gov.cn (2020-04-14) 来源:达州渠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渠县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理念,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在不断夯实刚性引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柔性引智政策措施,吸引集聚各类高端专家人才50余名,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开辟引才“新航路”,持续放大人才集聚效应。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招才”。出台《关于进一步服务中心大局强化人才支撑的十二条措施》,鼓励企业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领域与科研院校开展深入合作,对新建(升级)的人才发展平台给予1:1匹配资金,推动校企合作“朋友圈”扩大到17家,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企业技术中心13个,位居全市前列。二是结合招商引资“聚智”。坚持“资”与“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完善招商和招才资源信息库,大力推行“团队+技术+资本”招商模式,促进“人才、资金、项目、技术、品牌”等要素一体引进,推动引资与引智相融互促、实现双赢。目前,依托成实外、中顺洁柔、德康养殖等项目,集聚教育、化工、养殖等行业人才200余名。三是依托挂职实训“借力”。充分发挥挂职县领导(产业顾问)的桥梁纽带作用,紧抓来川博士服务团、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在人才、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难题,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吸引金融、化工、矿产、旅游等领域的8名高精尖缺人才来渠挂职。

构筑用才“主阵地”,全面释放人才引擎动能。一是聚智聚力攻难关。依靠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平台,推动人才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累计组建猪肉制品、黄花、洋姜等深加工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专项课题组11个,通过国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6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209项。二是优势互补塑品牌。注重将本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大力打造产业联盟,借智专家(团队)做响“渠字号”品牌。“渠县黄花”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宕府王”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聚元”医用口罩获得欧盟认证。三是名师带徒育人才。充分发挥柔性引进专家人才“传帮带”作用,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开展“名师带徒弟”“专家带团队”活动,采取项目研究、学术交流、课题指导、顶岗锻炼等方式,培养带动本土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我县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校企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载体13个,累计培养65名本土科研或技术人才。

优化留才“生态圈”,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二十六条措施》,对柔性引进人才给予同等学历(职称)引进人才50%的县财政支持和配套支持,优先推荐表彰柔性专家所领衔的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注重鼓励和保证柔性人才参政议政。洋姜提取菊粉工艺、低产茶树种植栽培等项目先后获得市县人才项目支持资金超过300万元,22名专家人才被推选为市县“两代表一委员”。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出台《渠县“宕渠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为符合条件的柔性引进人才提供交通出行、政务服务、旅游参观等方面的便利,致力为高端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产业搭建平台,累计建成科研实验基地、实验室11个,为短期在渠调研、指导、服务的专家人才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住宿100余人次。三是强化人文关怀。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优秀人才机制,县委常委带头与专家人才交朋友、结对子,采取上门慰问、寄发慰问信、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实际困难。近两年,累计发送慰问信200余封,组织联谊会4场,县委常委直接联系2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9名优秀专家人才被纳入市委掌握联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