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6163173

达州市通川区:以主城担当开创“五有”城市治理新格局

达州市通川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品质通川”建设为主线,做强城市功能、做实城市服务、做优城市品质,努力建设有秩序、有活力、有底蕴、有颜值、有温度的“五有”核心主城,推动城市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建领城”,着力完善治理架构,建设“有秩序”的核心主城。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城市基层治理全过程,延伸组织覆盖,细化治理单元,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和治理架构,推动城市治理“更有序”。一是治理网络多层级。依托“三区三站三中心”建设,采取小区自建、楼院合建、区域联建、零散补建、两新优建、商圈创建“六建”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片区党总支70个、小区党支部175个、楼栋党小组480余个,全面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组织-楼栋(院落)党小组”五级组织网络,延伸城市治理“末梢”。二是治理格局多维度。纵向上,建立区级统筹规划、街道主抓落实、社区(小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联动治理机制,创新设置“乡村区域党委-社区片区党总支-前沿临时党支部”三级疫情防控网,率先筑牢达州主城百万人口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守护壁垒”。横向上,发挥5个街道“大工委”、63个社区“大党委”作用,推动区域化党建同频共振。末端上,推行小区(楼院)“红色物业”,集中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126个、配套引入物业服务企业219个,提升小区自治水平。三是治理模式多元化。深化城市社区治理“4433”模式和小区党建“12345”工作法,创新推行小区党组织动议、居民群众提议、利益主体商议、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决议、群众监督评议“五议”工作法,探索自治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小区自治主体,建立“周六民事共商日”制度,建设人人有责尽责、人人建设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坚持“改革强城”,聚力理顺机制体制,建设“有活力”的核心主城。紧扣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潜力,厘清权责对等、运转高效的权责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更有神”。一是调整改革激潜能。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调整(合并)设立街道2个、城市社区17个,合理拆分新设城市社区11个,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进一步释放街道社区发展空间和潜力。二是赋权扩能增动能。修订完善5个街道“三定方案”,规范设置“六办一中心”,依法明确审批、管理、执法等权限和责任,细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其他权力等权责事项,赋予街道建议权、考评权等权利6项,拓展街道社区服务功能12类72项,进一步激发街道社区治理和服务动能。三是减负降压提效能。建立街道、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分类完善工作事项、协助事项、负面事项“三张清单”,依法取缔招商引资、办税护税等负面事项13项,试点社区“费随事转”11个、协助事项116项。推行街道、社区评议部门制度,评议结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范畴,进一步推动街道社区聚焦抓治理与抓服务主责主业。

三、坚持“人文兴城”,全面推行“通川有礼”,建设“有底蕴”的核心主城。聚焦打造“通川有礼”城市名片,突出以文兴城、以文化人、以礼化戾,打造明德惟馨、崇德向善的文化体系和时代风尚,推动城市治理“更有礼”。一是以文兴城重传承。充分挖掘城市文脉,整理老城区“1747”记忆,打造小北街、蒲草田、桑树巷等绥定老街古风古韵特色街区和大北街、柴市街“历史名人+巴蜀文化”步行街区;弘扬革命老区“红军精神”,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演出“双红”活动,提振“高端有品质、包容有内涵”城市精神。二是以文化人树风尚。深入实施有礼标准、有礼标识、有礼故事、有礼居民、有礼文化、有礼产业、礼通天下“七大行动”,分层分类开展“通川有礼·也有您”活动1200余场次,举办“通川有礼大讲堂”4期,开设居民公德、品德、道德“三德课堂”,实施“品质机关”创建行动和开展“三星干部”评选,引导人人见贤思齐、崇好向善。三是以礼化戾促和谐。大力推行“枫桥式两所一庭”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完善城市居民公约和行为准则,常态开展“车让人、人守规”路口文明劝导活动,引导居民群众知法明礼、以礼促行。弘扬敬爱国家、管好自家、友爱邻家、我为大家“四家”精神,设立小区“睦邻家园”,积极培育“明星业主”,打造“邻里一家亲”品牌,推动邻里相亲、守望互助。

四、坚持“环境靓城”,积极构筑品质生活,建设“有颜值”的核心主城。致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革除城市顽疾,做靓城市景观,拓展功能配套、舒适宜居的保障体系和生活空间,推动城市治理“更有形”。一是城市主轴提质扩面。紧扣打造“川东北品质城”和城市规模“建设双160”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一轴两翼七支点”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凤北大道城市主轴线沿线空间规划、产业布局、景观打造,推进凤凰山、双鱼湖、诸仙湖“一山两湖”景观提升,增强城市主轴景观功能,全面为“品质通川”塑形。二是新旧城区同步发力。以“人美、景美、生活美”为主题,大力推动“美丽通川·宜居城市”建设,实施楼宇外墙、飞天网线、步行街面“三整”工程,塑造城市主干道沿线立面景观,靓化建筑天际线、生态绿化线、滨江堤岸线“三线”,推进“六路四街六片”改造计划和背街小巷整治,完成18个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宜居生活品质。三是居民小区展露新颜。围绕“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聚焦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等痛点难点,采取“政府作主导,群众为主体”的方式,打造新锦苑“有礼小区”、御景上城“书香小区”、吉昌大院“法治小区”等一大批人文业态小区,通过“明星小区”特色治理辐射效应,引领带动城市居民小区竞相发展、晋位争先。

五、坚持“品牌树城”,精心培育品质服务,建设“有温度”的核心主城。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培育载体创新、凝聚人心的服务体系和民生品牌,推动城市治理“更有情”。一是服务场所亲民化。围绕去行政化、柜台化、窗口化和零距离服务,启动实施街道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阵地、氛围、服务、保障“四大工程”,大马力推进46个城市社区亲民化改造,着力打造亲民化改造“通川样板”。二是服务力量专职化。推行优秀社区干部跨区域任职,试点非户籍常住居民和党员参与钢花社区、凉水井社区“两委”换届,8人成功进入班子。出台城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六条措施,着眼专职化和“全岗通”,采取奖补方式鼓励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建立市级“社区名师工作室”3个,选派社区工作者赴上海、成都等地跟班学习16人次。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五社联动”新路径,试点打造小北街“互联网+智慧社区”,加快建设塔沱社区“一园一港三中心”治理示范创新平台。深化“双报到”“青春志愿·爱在社区”活动,搭建今日通川、爱心通APP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医疗、文娱餐饮、家政服务等信息服务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