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3980331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 让天府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大有作为的热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人才工作综述

www.gcdr.gov.cn (2022-09-09)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围绕治蜀兴川谋篇布局、服务创新发展聚才育才、改革体制机制用才励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大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注入强劲动能,全省人才事业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省委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谋划推进,升格组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19家充实到30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人才战略、推进重大工程、出席人才活动,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建立全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工作调研督导,连续5年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12月30日,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我省第一次以省委名义召开的高规格人才工作会议,也是四川人才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与此同时,配套制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四川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确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对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推动我省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优人才服务保障,方能让人才心有所归。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设立“四川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两届共37名杰出人才。推荐7名、179名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研修、休假考察和红色文化体验行活动。持续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高标准打造“四川省人才之家”,全面推广“天府英才卡”制度,为337名院士、3555名高层次人才制发院士卡和A卡,进一步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

服务区域协同优化人才发展布局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近年来,四川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适应主干带动引领、多支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区域布局。

——下好一盘棋,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支持成都持续升级人才新政、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蓉漂”人才品牌,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支持绵阳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打造国防科工人才高地。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市(州)围绕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打造区域创新人才聚集地和特色产业人才聚集地,推动形成以成都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市(州)和县(市、区)为基点的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拧成一股绳,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出台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10条措施”,推动成都与四大经济区、五大经济区之间分别签署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协议,指导成都平原经济区建立职称资格互认机制,推动成都与川南、川东北9市开通高端人才异地直接就医结算。推动成都实体化运行全省“创新共同体”,联合省内11个市(州)共建区域协同总部基地,构建“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等人才资源共享新模式。

——发展一条心,加强川渝人才合作。川渝两省市组织部门签署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发《工作机制》《重点任务清单》,先后签署《“天府英才卡”A卡和“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互认共享协议》《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联动举办“海科会”“重庆英才大会”“蓉漂人才日”等品牌人才活动,联合开展人才政策推介、科技项目洽谈和赴外招才引智,着力健全政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放权松绑破除藩篱

人才有活力,创新发展才有动力。近年来,四川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按照“小切口、大纵深”的思路,紧紧盯住难点堵点和瓶颈制约精准施策,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动力。

——聚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先后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扩大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一揽子”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领域“包干制”“揭榜制”改革试点,实行“两个不纳入、三个据实核增、一个单列”的绩效工资制度,授予用人单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和“特设岗位”,极大程度上释放出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截至目前,45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已完成1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新创办企业58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120亿元。

——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科技、教育等7个重点领域人才评价细则,逐步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创新推进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建立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和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型号总师直接认定机制。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在全省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建立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越来越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

——紧扣服务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发展,制发现代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十条措施,首次发布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面向全球招引产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出台政策对在川单位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给予奖励,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领域引进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实施激励,支持在川重大创新平台、国防科技领域重点单位积极引才聚才,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出台院士(专家)产业园、工作站实施办法,引导顶尖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集聚。

集聚战略人才推进引育用一体发展

“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四川坚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天府峨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