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6181405

打造国防科工人才高地 绵阳创新举措服务创新人才

www.gcdr.gov.cn (2022-09-29) 来源:川观新闻

8月26日,在绵阳市游仙区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游仙区与相关单位、企业签订了人才持股平台和人才创新研发平台合作协议。这令相关企业负责人感到非常振奋。

企业建设人才持股平台,主要目的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帮助平台建设“提速”,游仙区创新人才举措——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改制的过程中,游仙区将其列入“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机制试点单位,以其区级贡献部分为奖补,鼓励推行对核心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分配的改革。

受此推动,从启动到完成平台建设,仅用时不到一年时间。“游仙区相关负责人来调研了5次,现场办公分析我们遇到的难题,及时提供解决方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改革办主任曾发力说。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而其中,人才正是最宝贵的资源。

为用好用活人才资源,绵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打造国防科工人才高地,聚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


靶向精准

结合机遇与立足自身资源特点,绵阳确立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建设目标,确定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

绵阳丰富的国防科工人才资源,分布在各个科研机构。如何有序引领、调动发挥其创新能力,还需要一整套规划和制度设计。

2022年绵阳制定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围绕在绵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5所高等院校和185个国省创新研发平台,规划“两核一廊三区”聚才主阵地。

锁定目标,还需要具体发力指引。立足绵阳优势学科,聚焦核科学与技术、激光、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实施战略科技人才集聚、军民两用人才创业支持等“五项工程”,努力形成先发优势。

在此基础上,2022年绵阳正式发布“人才十条”新政,拿出“真金白银”,新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战略科技人才成长阶梯支持。同时,绵阳升级军民两用人才创业团队支持力度,赋予“大院大所”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认定权,开通院地职称互认“直通车”等政策,为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提供量身支持。

在战略人才建设方面,绵阳一方面激励“头雁”引领,同时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壮大核心科研骨干“强雁”方阵。如今,绵阳通过支持骨干人才挂帅科研项目、领衔创新创业团队等方式,聚力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累计支持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军工高技术产业领域156个人才团队。

在此基础上,青年科技人才“雏雁”也进入绵阳视野。今年5月,绵阳组建5个招才引智小分队,走出绵阳,分赴华东、华北、华南、东北等地区的高校资源富集城市,“带岗上门、带编进校”,直接到大学校园揽才,实行现场报名、现场考核、现场签约,让人才“最多跑一次”。同时,绵阳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依托驻外项目招引团队,充实力量打造7个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受此推动,今年绵阳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804名,创历史新高。


搭建平台

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有序忙碌,草坪绿化正在铺设……这是游仙区激光产业基地,这个总投资23.2亿元的产业园区,将依托激光装备和高端激光制造装备两大核心技术优势,主要围绕激光产业链,引进、培育一批配套的企业和项目。

激光产业是绵阳发力的产业“新赛道”之一。这个园区从无到有,离不开绵阳对产业前景的敏锐把握,更与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

不止于此。进入2022年,绵阳在产业“新赛道”领域动作频繁。代表当前产业发展前沿的核医疗产业园、激光应用产业园等推进顺利。而这些全国各地均在积极争取的产业“香饽饽“,为何集中落户绵阳?关键在于转化平台。

依托绵阳的国防科工院所,绵阳以平台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方面,绵阳搭建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等服务,帮助技术团队扫清“后顾之忧”。同时,绵阳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行选优产业赛道、提升营商环境等“十项举措”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绵阳建立“项目+资本+人才+基地”一体化招引模式,与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建成核技术应用、激光等特色产业基地,成建制引入高层次人才团队31个,实现技术就地转化、人才就地融合。

平台、机制已逐步理顺,绵阳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本地。“跳出绵阳看绵阳”,绵阳启动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打破地域限制招院引所、延揽人才、配置资源,打造人才集聚的云上科技研究策源地、成果转化承载地。近几个月时间,目前已有中科大、哈工大、厦门大学等10所高校入驻“云上大学城”。同时,绵阳还在规划建设院士小镇,通过打造研发、转化、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才协作创新综合体,拓展人才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