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7029050

“三个一亩”种植模式 助力高半山农业发展

——眉山市东坡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事迹

www.gcdr.gov.cn (2024-11-28) 来源:民族地区工作处

“通过‘三个一亩’种植模式,赤不苏村村民收入不断得到提升,2023年平均每亩产值达2.5万元,较过去年均亩产1.3万元实现成倍增长。”赤不苏镇党委书记陈良军详细地介绍了“三个一亩”模式带来的土地利用价值。

图片9.png

“赤不苏”在羌语里的意思是“粮仓”,赤不苏镇,地处茂县西北部,南和理县接壤,北与黑水县为邻,这里历来有种植黄豆、青稞、洋芋的传统。但赤不苏村地处高山峡谷、土地稀少,平均每个村民仅有0.84亩地,是高原上人均耕地最少的村之一,同时种植作物单一、种植水平低下、群众收入微薄。

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县开展“三个一亩”种植模式,东坡区结对帮扶工作队持续投入660万元,将赤不苏村作为“三个一亩”种植模式示范点建设,即在一亩土地上通过复种可收获一季粮食、一季水果、一季蔬菜,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以园区建设为引领,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赤不苏镇气候、耕地、人才、生态等资源优势,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以“调结构、抓特色、创品牌、建基地、拓市场”为重点,实施基地园区、品牌创建、产品加工、主体培育、质量监管、科技服务、粮食安全“七大工程”,先后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一批专家深入调研,积极整合帮扶资金160万元,引导现代农业产业、要素、主体集聚发展,细化修订规划20余次,打造链条完整、要素集聚、生态高效的赤不苏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图片10.png

以新品种推广为抓手,增加农业产值。工作队先后组织东坡区、茂县农技专家召开座谈会16次,赴陕西、山东等学习先进经验,到全国各地寻找最优质高产的果树种子。投入100万元,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等,全程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指导,分片区搞试种,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并加大推广力度,种植瑞雪苹果、福布拉斯苹果及洋萝卜等新品种7个,苹果最高价每斤20元,最低10元,平均价15元,同时把引进新品种与本地特色农作物结合,探索“果蔬套种”“粮经复核种植”模式,增加亩产值。

图片11.png

以机械化生产为手段,降低劳动成本。采取“产业联盟、机械分散”模式,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置专业机械26余台,推广普及土地耕整、灌溉施肥技术、农作物收割装备,推进各环节机具装备协同配套,标准化作业,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设施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采取“公司+”发展模式,流转整合土地590余亩,统一种植培训,确保四季有收成,确保了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以订单农业为载体,提高群众收入。引进四川春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到眉山东坡区考察5次,实施“三品一标”建设,打造“茂县品牌”2个,同时将茂县特色农牧产品纳入“东坡味道”品牌体系一体化打造、一体化营销,实施“订单农业”,确定以特色粮、特色果、特色蔬菜、优质肉为主的多种订单农业生产模式,赤不苏镇9个村与四川春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推广标准化、矮化、密植瑞雪苹果种植628亩,种植小金黄玉米2600亩、圆根萝卜1760亩、雪山大豆33亩,粮食代养猪2000头,签约金额达6300万元,带动500余户群众增收。

今天的赤不苏村,农业园区果实累累,“订单农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基层设施建设连接党心与民心,一幅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陈良军算了一笔账,2023年“新品种苹果+三季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是以前的4倍,2024年创新“果蔬粮套种”立体农业“新品种苹果+一季粮食+一季蔬菜”,预计亩产值将超过4万元左右,并且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保住了粮食播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