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男,四川彭山人,出生于1984年9月,大学本科学历,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级警长、法警支队副支队长。2024年4月,任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甘泉村委第一书记。
从司法警察到驻村第一书记,是职务的改变;从机关到眉山天府新区地理位置最远的镇村,是环境的改变;从保障司法工作到与老百姓打交道,是职责的改变。刘康是自信的。初到甘泉村,刘康在第一次与村社干部的见面会上说道,“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熟悉。此次驻村任第一书记,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我将发挥在法律知识、纪律意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优势,力争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干出名堂、多办实事。刘康是务实的。到岗后,按照“先熟悉人、再熟悉事”的工作思路,刘康把入户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每天骑着电瓶车,带着工作日志本,对全村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实地摸清村情户情,在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基础设施建设现场、矛盾纠纷调解一线……总会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刘康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驻村6个月以来,通过逐步厘清村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思路,他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为民办事清单,围绕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谋划甘泉村振兴之路。驻村工作成绩受到派驻单位、眉山天府新区主管部门领导充分肯定。
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村级“主阵地”
“抓振兴首抓党建”一直是刘康的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2024年10月初,甘泉村党建活动室改造接近尾声。党建活动室面积50平方米,此前是村卫生室,卫生室整合到村医院后,刘康动起了脑筋:现有党组织活动阵地陈旧、功能较弱,对党组织研究议事、党员学习教育都有一定影响,建设一个规范的党建活动室很有必要。说干就干,刘康和工作队利用驻村工作经费,投入3000余元,采取“新建+改造提升”相结合的方式,对原有场地墙面进行了清洗粉刷,规范了党建相关宣传内容,一个宽敞明亮、运行规范的村级党建活动室逐步成型。刘康介绍道:“党建阵地建好不是目的,用好才是关键。下步,我们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强化阵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学习小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基层党组织形象和为民服务成效,为甘泉村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
为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刘康以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为抓手,推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三重一大”等规章制度在甘泉村“两委”班子中得到严格坚持和执行。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得以改善,党性修养提升,办文办会等业务能力增强,通过规范工作,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为民服务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
刘康联系派员单位为低收入群众开展“产业帮扶活动”
甘泉村地处眉山、资阳两市交接地带,属传统农业村。全村共1241户,4175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多达1800余人。刘康对村情民意已有全新认识:一组柑橘种植较多、三组在家人数少、11组核桃湾地势高,缺水……他在自己的工作电脑上命名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文件夹,划分了11个子文件夹,每一张走访照片都备注了脱贫户或监测户的基本情况。扎实有效的走访工作,也让刘康时刻牵挂着每户老百姓的实际生产生活状况。在他的电脑文件内,有一个娃娃是他特别关注的。照片的备注是这样的:一组的朱XX,房子是国家修的,耳朵不好,儿子在成都打工,孙子9月到成都读大专。8月1日走访,老人在干农活……虽简单记录几行,但每个细节都提醒刘康要经常过问这家老小的情况——朱XX的儿子有没有定期回来?孙子返校没有?返校
刘康到脱贫户家中走访
情况如何?刘康说,“扶贫先扶智。我特别关注家里有读书娃的脱贫户(监测户),这些娃父母不在身边,日常管教很欠缺,我对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也是基于此情况,2024年8月,刘康通过向派驻单位汇报,市法院机关第一支部、第九支部分别在甘泉村组织“暑期童助”“金秋助学”主题党日活动,甘泉村15户脱贫户的孩子收到了慰问书籍和学习用具。9月,他又组织市法院的“爱心妈妈”带上礼物来到结对帮扶孩子家里,和他们交心谈心。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让刘康更坚定了对这群孩子们持续的关心关爱。
刘康筹办“宪法宣传进校园”活动
农村老年群体也是刘康的“心头事”。面对村上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刘康多次与工作队对困难老党员、高龄老人进行走访慰问,申请临时救助金、解决低保问题、送去米面油生活物资。今年10月,刘康策划为村上7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了一场重阳节坝坝宴,成为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大好事。刘康对甘泉村老弱病幼和低收入群体的关注还不止于此。他深知,这一群体是返贫的关键人群。以甘泉村不发生一例返贫为目标,刘康通过积极争取资金、帮扶兜底等手段,对该群体进行精准帮扶、支持产业发展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刘康在村举办“重阳节坝坝宴”活动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当好普法“好帮手”
2024年7月的一个晚饭后,电话那头,党委副书记焦急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刘书记,走!11组有人打起了。”刘康挂断电话,火速飞奔下楼,跳上副书记的摩托车赶往现场。经过一番调解,纠纷妥善解决,双方握手言和。类似的矛盾纠纷,刘康到任后已处置过十多起,也让他对如何进一步稳定甘泉村的社会和谐有了更多思考。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走村入户,针对电信诈骗、婚姻家庭、赡养老人等矛盾纠纷高发问题,多次在村民中开展法治宣讲活动,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同时,刘康还当起了“法律顾问”,接待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指导村网格员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特殊人群情况掌握、留守人员关照等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于7月底为村“两委”配备了五辆巡逻调解电动车。为积极营造甘泉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刘康和工作队在村法治文化广场,将丰富的法治宣传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漫画、图片和简单文字的形式呈现,为老百姓出门见法、抬头看法、休闲学法创造了良好条件。
刘康“夕阳下矛盾纠纷调解”
聚焦产业经济发展,探索振兴“新路径”
产业经济要发展,首先要壮大集体经济,结合甘泉村实际,依托的载体就是甘泉村农业服务公司。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持续深入,甘泉村找回的耕地面积已近五百亩,除村民自愿种植外,由村集体兜底种植的土地面积近三百亩。如何能让土地不二次撂荒?如何保障种植收益?如何保障老百姓在服务公司领取劳动报酬?是摆在刘康和村“两委”面前的难题。经过与村“两委”多次研判,并结合耕种条件实际,决定在缺水严重的山地种植抗旱作物大豆、红薯,水源相对有条件的地方种植油菜、辣椒。截止今年9月,全村实现油菜、辣椒销售收入6.4万元,发放村民工资近4万元,各项集体经济收入已超10万元。这一季有了好收成,刘康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了。他对村党委书记说道,“老百姓把钱挣到了就是好的开始,下一季我们再想想办法,争取把利润提高点。”为做大农业服务公司盘子,刘康争取资金支持投人
近10万元建成甘泉村生产用房,农业服务公司的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种子有了规范存放的场所;投入2万余元打建五口深井。刘康的步子还没有停下,他将目光聚焦于几家种养大户,还将规模种植、技术服务、对外销售等产业发展骨干纳入名单,着手建专业合作社。刘康充满期待地说,这样既有专业技术指导,又能降低市场风险,还能保障村集体经济收益。”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刘康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奋力奔跑、再创佳绩,续写甘泉村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