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7024973

解忧有办法 发展有高招——四川省阆中市创新打造“第一书记解忧室”

www.gcdr.gov.cn (2025-01-08) 来源:民族地区工作处

“不管是村里修路挖塘这种大事要事,还是村民婆媳矛盾这些小事家事,只要是老百姓的烦心事,都可以在这里坐下来商量办,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烦恼”,说起村里的“第一书记解忧室”,村民赵德林赞不绝口。

近年来,四川省阆中市紧扣解决农村群众实际困难,依托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创新打造“第一书记解忧室”,通过高效整合多方资源,解民忧、促发展,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拓展驻村帮扶工作成效的重要阵地。

搭建平台——村里有了“解忧室”

“赵家沟村由原赵家沟村、水溪寺村、民主村三村合并而成,人口基数大,辖区面积广,合并后各种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信访积案、家庭矛盾经常把村‘两委’缠得焦头烂额。”驻村第一书记杜川介绍道。为了帮助村“两委”分忧,同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第一书记的牵头组织下,阆中市第一间“第一书记解忧室”在玉台镇赵家沟村应运而生。

解忧室介绍图.png

解忧室介绍图

在“第一书记解忧室”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和老党员都是“解忧人”,每周星期四还被确定为固定“村民说事日”,由“解忧人”排班轮流在村委会接待来访群众。有效拓宽“民意”来源,畅通“民声”通道。随着“解忧室”的运行,其功能也不断拓展,逐渐发展成为集政策咨询、意见征集、诉求受理、纠纷调解、要事会商、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重要群众工作平台。

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核实自家农田是否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jpg

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核实自家农田是否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一阵春风起,吹开遍地花。以赵家沟村“第一书记解忧室”的成功实践为基础,阆中市委组织部经过充分调研,按照有阵地、有机制、有队伍、有特色“四有”标准,综合各村辖区面积、常住人口、产业基础等要素,依托村级建制调整和学校合并撤销后的闲置办公用房,顺势在全市设置“第一书记解忧室”136间,以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人去办的“四有”为宗旨,服务范围覆盖阆中近一半的农村地区,在全市掀起了一场帮扶助力、服务群众的热潮。

解忧纾困——群众有了“知心人”

“以前我们有啥事就找支部书记,但是全村的事他都要管,经常忙不过来。自从有了‘解忧室’,我们现在都来这里反映问题,很快就能得到回应。”正在“第一书记解忧室”反映土地流转问题的村民任道玉告诉我们。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第一书记解忧室”依托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引入医生、法律工作者、农技专家等力量定期入驻,开展免费义诊、科技助农、消防检修等志愿活动,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入驻常见病医生、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600余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

上门“问诊”产业园难题.png

上门“问诊”产业园难题

除了每周四在解忧室“坐诊”,各村“解忧人”还会主动上门“问诊”,通过工作中走访、解决问题回访等形式,主动收集群众困难和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高龄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量身提供政务代办、学习辅导、庄稼帮种帮收等服务,形成了“诊忧+解忧+评价+回访”的“有忧必解”服务模式。部分“解忧室”还成立了由村社干部、党员群众、乡贤能人组成的“暖心服务队”,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互帮互助。截至目前,阆中全市“第一书记解忧室”累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700余件,服务事项群众满意度达到99.3%。

助力振兴——发展有了“参谋部”

“我们这种偏远小山村搞大产业不现实”“还是应该发展农业,用好地、种好粮”“可以学隔壁乡种中药材”……在阆中市峰占乡玉华庙村“第一书记解忧室”,村民代表们正七嘴八舌地发表关于发展集体经济的看法。玉华庙村属于典型的偏远山村,在“第一书记解忧室”,经过大家充分会商,确立了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全村连片种植玉米600余亩,黄豆100多亩,全部喜获丰收。

驻村工作队帮忙收割村集体经济农作物.png

驻村工作队帮忙收割村集体经济农作物

在“第一书记解忧室”的基础上,全市第一书记抱团取暖、共谋发展,邀请农业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参谋部”,各村规划的产业项目、集体经济等都可以提交“参谋部”把方向、提建议,“参谋部”还会不定期组织全市第一书记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方式交流互鉴、共同提升。

通过村“两委”主导,“解忧室”主推,党员和群众参与,参谋部指导的发展会商机制,全市“第一书记解忧室”累计助推43个村发展了特色产业,带动2万余户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第一书记解忧室’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继续探索,汇聚各方资源、凝聚更大合力,为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更多活力”,阆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胡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