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村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西北部,区域地势较高,视野宽阔,恐龙大道穿村而过。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639户1985人,脱贫户49户108人,属省级脱贫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自贡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自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自贡市“四好村”等荣誉。
今年5月,我主动请缨到团结镇朝天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了向基层、向土地、向群众学习的“学生”。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刘老师到刘书记,我的工作内容、身份角色、服务对象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对我来说,内心是复杂而又矛盾的,既想把事情干好,又没有和群众打过太多的交道,缺少做好基层工作的底气。但我内心有一种信念,只要自己一心为民、肯学肯干,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也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了朝天村,开启了我的驻村之路。
在田间小路上:我懂得了以心换心才能赢得民心
到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尽快熟悉民情民意。为此,我带领驻村工作队立即开展走访入户工作,5个多月的时间,每一条乡村公路、每一条田埂小道,我都走了无数遍,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户的详细情况。每一次的进组入户,都能让我得到一些启示、留下许多牵挂。
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婆婆,她的眼睛看不清,腿也一瘸一拐的,为了尽快治好她的腿疾,求医、送药和经常关心慰问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李婆婆总是笑盈盈地对我说:“刘书记是个好人!”。脱贫户余幺妹虽总是记不得人,但每次看到我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快喊大孃!你大孃又来看你了”。陈大叔看到我也激动地说:“刘书记,你太好了,才来没好久就帮我修电视,又出钱又出力”。虽是只言片语的交流,却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可怎样才能真正对得起“好人”“好书记”这样的称赞,也曾让我犯了难。为了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又要出售农产品的问题,我带领村干部与派员单位多次商议,定期入户清点需售卖的农产品,并当起了带货进城的“售卖员”。当我看到炎热的夏天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务农的村民,我才理解到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才是关键。为此,我第一时间带领驻村队员在耕地、林地上进行调查采样,全面摸清土壤“家底”,走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邀请农业专家到村进行调研指导,全力以赴寻找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今年6月,朝天村又新修建了三条村道,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后来又了解到路虽然修好了,安装路灯却成为了大家的新需求。于是,我们很快形成了一份详尽的书面报告,得到了派出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申请到10万元资金用于路灯安装,即将在11月底安装完毕,彻底解决村民夜间出行的难题。小小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出行的平安路,更点亮了乡村发展的振兴路。
走在田间小路上,我常常在想: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并切实解决村民的需求?通过这段时间的走村入户和调查工作,与村民坐在一根板凳上面对面交流,我懂得了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融入群众、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赢得民心。
在乡村讲堂里:我领悟到党组织始终是群众的主心骨
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平时直接为农村党员群众上课的机会很少,而且总觉得自己的教学不接地气,无法引起学员共鸣。这次驻村工作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好机会,不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也是一次深度的调研和学习。在乡村讲堂上,我下决心要当好基层党建的“指导员”和党的政策“宣传员”。
朝天村有党员56名,其中老党员占大多数。面对这些老同志,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样才能让他们听得懂、感兴趣?成为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我请教了镇村干部,了解了过去的做法以后,尝试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理论+故事”的形式,再紧密结合朝天村的实际情况来开始我的宣讲。几个月以来,我给党员群众讲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也讲了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更重要的是讲了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和省市区委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让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0多岁的老党员宋爷爷,虽然眼睛和耳朵都不好使了,但学习的劲头一点都没有消退,每次会议从来没有缺席过。讲课过程中,总是能听到宋爷爷说一句“你说啥子安?大声点”。同时,我还留时间开展互动交流,听听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疑问,也更加了解了农村党员群众的心声。
通过乡村讲堂的备课、宣讲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开展政策宣讲,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看到信心、希望和未来;另一方面,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组织的引领。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都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基层党组织必须建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在童伴之家中: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朝天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村里老人和小孩居多,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为留守儿童、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关爱服务活动。刚到村上时,我的小孩也才一岁五个月,正是需要陪伴的年龄,但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村里情况,我经常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走访入户,有时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和儿子见上一面。每当离家时,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听到他不舍的哭声,我总会鼻头发酸,内心无比的自责,但我深知自己责任在肩,因为我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还是村里孩子们的“童伴妈妈”。
今年的中秋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是我却没有回家过节,而是和几名年轻女干部在村里的“童伴之家”陪着留守儿童。此时我不是第一书记,也不是党校老师,而是一名“童伴妈妈”。我们和孩子们一同将思念揉进手中的月饼,寄托给远方的家人。看着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时,我便知道抽出时间陪伴他们是我的责任。从圆圆的月饼,到红旗下的非遗草编,我和孩子们一同去感受美的同时,也传承着朝天村特有的草编技艺。村里的“草编大师”带着大家了解灯芯草如何编出致富路,让孩子们从中感悟养育土地里有着怎样的奥秘,把传统草编技艺留在孩子们的指尖,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朝天村参与“童伴之家”活动的孩子有400余人,这里成为留守儿童的一个温暖港湾,为乡村未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安心地工作。参与“童伴之家”的工作让我明白了:乡村振兴靠的是所有人,并且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农村各类弱势群众都应得到关怀,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半年的时间,让我这个“学生”逐渐了解和熟悉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可以说不虚此行、收获满满,但更多的感受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当好的是增收致富的“领路人”,牢牢紧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一关键因素,带领村上一班人整合全村资源、加强对上争取,因地制宜兴产业谋发展,在朝天村这片土地上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