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翻开手中的驻村日志,到韭菜坪村驻村帮扶的每一天都跃然浮现眼前。2023年秋,我满怀着乡土情怀和感恩初心,开启了第二次驻村之旅,到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开展帮扶工作,转眼一年半时光,从春分到冬雪,再到今年的秋雨,我见证了我的村的春夏秋冬,参与了它的春耕与秋收,感受了乡亲们的忧愁与喜悦,融入这里的一切,是我始料未及的收获与成长,也找到了心中的“格萨拉”。
在彝语中,“格萨拉”的意思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也是彝族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越是驻村我也越发明白“格萨拉”的含义。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我时常思考驻村的意义。驻村的伊始,我觉得是组织需要,驻村的中期,我觉得是群众需要,现在我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答案,是我需要在格萨拉这片净土沉淀锤炼、塑造自我。
初到驻村 厚植情怀
烟雨濛濛,薄雾萦绕,初秋的格萨拉宛如仙境。
入户第一天,我就被两个情景深深打动。第一个场景: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孩子,在雨天赤脚踩着水来给我们开门。“宝宝有没有鞋穿呀?”开门的一刹那我十分心疼的问到。下一刻,小孩子马上跑回屋子,拿出了他的小雨鞋开始“炫耀”,在场的大人们都是啼笑皆非。第二个情景:一位年过90的老人,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她静静地在烤火,在火光的闪烁中,眼里透出的尽是慈祥和安适。这次走访让我感触良多:小孩儿嬉笑打闹,庭院干净整洁,这应该就是乡亲们向往的生活,也是我将要努力的目标。
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入户了解群众困难
在跑遍韭菜坪村各小组之后,我更加确信乡亲们都在期待着我们的到来。当我向乡亲们介绍自己,他们的眼睛会马上一亮闪烁着光芒,那是看到希望的光,他们热情地拿出家里的水果,端过来的小板凳擦了又擦,他们向我们介绍着家里的情况,告诉我们家里的困难……看到乡亲们眼里的光,也让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坚定我的责任和使命,驻村干部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乡亲们信任我们期待我们,我更要用行动诠释为民服务新担当。
融入基层 情谊深厚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驻村的第一个月,我带领着驻村工作队把全村农户跑遍,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下了所走过农户的基本情况:哪家有多少人、种了多少地、土豆荞麦各有多少亩、哪些人在外务工、有什么困难和愿望。也正是因为走访到田间地头和乡亲家里,我也从一开始听不懂彝语、不了解村情、不认识村民,到后来的能简单听懂彝语词汇,“许书记”这个称呼也在全村传开,乡亲们都会说“有事就找许书记”。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大槽那天,车子在缠绕山间、横亘悬崖的道路上缓缓行驶了1小时,可谓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再转步行在或泥土或石块、坎坷不平的小路上走了近40分钟,终于到了大槽,回望天梯,不由感叹,实属不易。大槽住着32户村民,以种植花椒、魔芋,养殖生态牛、羊为主,收入都不太理想,道路泥泞不堪、晴通雨阻,乡亲们苦不堪言。我立即认识到这与乡亲们利益直接相关,是不能等、不能拖的急事、要事。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召集村支两委一起开会商议,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迅速落实修路计划。在开工那天,村民杨永永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表达着:“许书记,感谢你,我们这里又有了希望”!
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为残疾老人送去粮油
这条产业道路的修建是工作队驻村帮扶的一个缩影,在韭菜坪村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看见过孩子们拿到爱心助学金时脸上流露出那坚定的神情,看见过孤困老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激,看见过重度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品质,看见过邻里之间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欢,看见过清晨五六点在田间劳作的勤劳村民,看见过夜晚乡亲们映着跳动的火光动情地唱着《格萨拉谣》……那些简单的话语,我铭记在心,有对患脑瘤的杨查落进行走访时那句:“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有给杨加解老人送去米面粮油时她落下感动泪水时的“卡沙沙”(彝语:非常感谢);有为毛余芳圆梦大学的那句:“谢谢哥哥”;有村支书史云海骄傲的向乡亲们说:“许书记,最好的第一书记”……他们话语中充满着感怀,这些质朴的人啊,带着你们满满的爱,我们定在驻村这条路上初心不改,勇毅前行。
守护群众 担当在肩
雨终将会停但干群“雨”水情永远不会消散,“雨”中汲取的成长养分永远不会枯竭。
6月11日晚,暴雨倾盆而下,突发的强降雨让我对乡亲们的安危放心不下,凌晨的一通电话让我更加揪心,电话那头传来害怕而又哽咽的声音:“许书记,我家羊被冲走了,山洪已经到膝盖深,快来帮帮我们”,我立即让周围党员干部按照应急方案组织群众转移,同时向乡主要领导汇报“汛”息,准备赶往受灾现场,在不间断的电话沟通中我得知多处山体滑坡、通组道路阻断,庆幸的是组织转移有序,所有村民无人员伤亡,紧绷的心稍微松了一松,但那晚我守着电话彻夜难眠……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徒步赶赴受灾现场
第二天7时,我们带着物资赶往现场,原来这场暴雨带来的不仅有山洪和滑坡,还有冰雹,沿路尽是被雹子打倒的农作物,“绝收”二字浮上心头让我更加沉重。车向受灾地驶去,越是接近目的地,垮塌也越是严重,才开了不到三分之二的路程,路已经完全阻断,我们徒步前行……
垮塌程度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徒步了2个多小时,我们才赶到了受灾最重的杨英发家里,只见羊圈、猪圈全部被泥土掩埋,杨英发的母亲跪在地上手足无措、眼里尽是泪水,那一刻我心一揪,天灾无情,人的力量如此渺小,我瞧不得乡亲们的苦楚红了眼。杨英发见到我就跑了过来,“许书记,我家完了”,我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遍引导他将家里的情况说给我,他家35只羊、7头猪全部都被掩埋,只剩1只小羊跑了出来,我说:“相信党和政府,你们,我们一定会管!”
我们联系了附近的挖机和装载机,筹集资金去买生活物资给老百姓送去,并逐户走访每一户受灾村民,把乡亲们的损失一一记录,那天靠着一桶泡面走了25公里……随后的三天里,我们将所有受灾村民走遍。真心是能换真情的,实际行动所撑起的“信心伞”将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乡亲们在我们带领下开展自救、抢修道路、互助乡邻、补种抢种……随后的三周里,我们将4公里多的道路全部清理,大部分农作物也补种完成,村里生产生活秩序也全面恢复。
我亲眼目睹天灾无情和民间疾苦,也真正地体会到乡亲们的善良达观和不惧天命,乡亲们始终坚信“土地不会骗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家园是可以重建的,耕耘了播种了土地还是会收获的,他们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让我更能理解耕耘与收获,理解驻村的担当,我们的实际行动,守护的是乡亲们的“万家灯火”。
吾心安处即吾乡,我在我的村潜心扎根,我与我的乡亲们紧密相连,他们的一张张笑脸,是驻村的恩赐,是给予我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强大动力,给我带来的是一路成长和一路蜕变。忽然更能理解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驻村帮扶,是扎根群众汲取养分,是茁壮成长耕耘梦想,愿每一位驻村的战友,都能以满腔的热情,拥抱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积一点一滴之功、干一心一意之事、察一丝一毫之细,勇敢追寻心中的“格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