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我接过驻村帮扶的‘接力棒’,一年多的时间,我跑遍了全村所有的农户,讲政策、听心声、问需求、解难题、话发展,从联通公司的一名企业职工‘转行’成为第一书记,虽然角色发生了变化,‘战场’却更近基层,身为联通人,‘一直在路上’的初心未曾改变。”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干坝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磊说道。
在“普政策”中宣传“好声音”
作为第一书记,要扑下身子,融入群众。张磊常揣着“口袋书”、拿着政策“明白纸”,到田间地头跟农户详细解读防返贫监测、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让每户都有一名政策“明白人”,同时把群众遇到的问题挖掘出来、意见建议收集上来、探索的经验总结出来,记录在“驻村日记”上,真正了解和掌握村情村况,做到摸清下情、把握内情、了解外情,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通过不断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原本存在“等靠要”思想、有时还不配合村里工作的“困难户”“争相”主动咨询相关政策。张磊每月都会组织村民召开坝坝会,开展集智汇力、解决问题、化解邻里纠纷等工作。今年来,共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咨询、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40余件。
宣传医保政策
宣传外出务工政策
同时,作为一名通信企业职工,张磊一直心系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投入,加快乡村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为农村带来了生产上的便利和经济上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张磊说道。去年以来,在村“两委”和各村民小组长的大力支持下,干坝子村全力部署推进数字乡村平台建设,新增宽带用户126户,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了乡村两级应急广播、重要路段监控、服务信息推送和综合治理等智能化管理。
组织“六一”儿童节慰问活动
在“先行者”中当好“领头雁”
“来到干坝子村,我深知党组织建设是引领村庄发展的关键。我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党组织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带领大家致富是我的核心使命。”张磊说道。他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经常与村“两委”干部交心谈心,从清理规范各类挂牌和合理划分阵地功能入手,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过程中,他详细制定了支部学习计划和学习清单,认真落实会前自学、轮流领学、交流互学要求,定期开展集中学习,动员全体党员参与“一起学《条例》”普规普纪活动,为年老体弱党员开展送学上门14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
驻村以来,他与村干部交心谈心16人次,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后备干部2名,致富带头人16名,组建了党员先锋服务队全力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中来,不断培强基层建设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领头雁”的作用,他同村“两委”班子一道凝心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落实“雨露计划”项目1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个,先后申请到补助资金28.6万元,建设大保哨一组、二组生产生活用水管网4000米,250立方米蓄水池2口,辐射灌溉种植面积300余亩,受益农户143户515人。同时结合全村实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持续巩固集散地租赁和烤烟地膜回收等增收项目的基础上,张磊指导成立干坝子村供销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业指导、农资供应等服务,全年销售收入达5万元,帮助干坝子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
在“带民富”中迈出“稳步伐”
作为第一书记,张磊深入调研干坝子村产业发展现状,听取群众发展意愿,学习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先后到米易、广西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拟定山顶“林”,半山“果”,临水“粮、蔬”的干坝子村产业布局模式。为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增收路子,今年二月初,他帮助干坝子村从广西引进种植170亩黄金百香果。“干坝子村海拔1700米左右,年均气温约20摄氏度,种植的百香果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足、果实饱满多汁、口感清甜。”张磊说。
“驻村工作队张书记他们过来后,在这里引进种植了黄金百香果,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同时把家人也照顾到了,真是一举两得。”干坝子村民毛从政说道。
干坝子村百香果产业通过“土地租赁+劳动务工”和订单产销模式,精准对接市场,分级定价,直供一、二线城市大型生鲜超市。时下,干坝子村百香果迎来丰收季,走进果园,百香果藤繁叶茂,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种植户喻安翠说“我种了57亩百香果,每亩产量3000—7000斤,每亩产值约2—3万元。采摘期从8月持续到11月,今年总收入预计达120—150万元。”
查看百香果种植情况
“这170亩百香果,今年不仅为村民带来了18.7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还为10余个村民带来了总计27万元的务工收入。”干坝子村第一书记张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特色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加大投入修建灌溉蓄水池、产业道路、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冻库等设施,在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