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涓滴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胥敏是宁南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年轻记者,也是宁南县松新镇碧窝村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自驻村以来,胥敏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融、合、实上下功夫,凝聚力量为所驻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行动接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融”字历练本领,尽全心扎根乡村
到了村里就要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分子,驻村之初,胥敏与村“两委”协商,对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进行了统一责任分工,将驻村工作队3人分别划入了村“两委”的3个分片包干工作组,既做到了聚焦驻村帮扶主责主业,也有效地参与了村里各项工作,同时也更好地融入村组干部集体,真正做到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农村工作涉及业务多、政策广,为提升驻村能力水平,胥敏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巩固脱贫成果应知应会、驻村帮扶政策作为驻村工作队例会前置学习内容,结合入户走访、坝坝会等把党的惠民政策给群众讲清楚,虚心向镇村干部、业务专干、产业带头人等学习请教,全面了解掌握各类惠民政策、蚕桑生产知识等,迅速实现从一名记者到一名基层驻村第一书记的转变。
走进群众要从双腿迈进群众家中开始,胥敏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记者的专业特长,在与老百姓闲聊拉家常聊出感情、聊出民情和实情,把村里的大小事务变成一本书,揉进肚子里,进一步找准症结、明确对策,做到了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驻村工作队的身影和声音。
胥敏与驻村工作队员入户开展风险线索排查
胥敏与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入户走访
“合”字凝聚力量,尽全力助力振兴
乡村振兴要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力,胥敏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碧窝村蚕桑优势产业,充分运用“县级领导包片联镇、县级部门联村驻点”机制,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一特色”多元发展。
近年来碧窝村共建成高标准桑园1万余亩,完善桑园路、灌溉沟渠80余公里,建成工厂化养蚕大棚12处,连续多年获得全县蚕茧总产第一、人均产茧第一等称号,2024年来,蚕农售茧收入已超2600万元,老百姓钱袋子愈加鼓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同时,按照“以农兴文、以文促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依托金桑庄园打造桑枝食用菌基地,碧窝村蚕桑产业从一片桑园向一系列资源多元化跨越发展,打造以“蚕桑文化馆、嫘祖文化研学基地、嫘祖文化演艺广场”的体验式蚕桑科普游览线路,实现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碧窝村一跃成为宁南县农业经济、观光旅游和生态效益共发展的人气“网红”村。
2024年4月18日胥敏到村查看春蚕共育情况
2024年6月胥敏与驻村工作队员入户查看蚕农初夏蚕饲养情况
“实”字干事立业,尽全情为民服务
“胥敏是一个好书记,有什么困难问题她都耐心听、想方设法帮大家,她是真心实意来帮助咱们的”碧窝村一位村民说。
为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难题,胥敏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带货活动,2024年以来,碧窝驻村工作队共帮助脱贫户销售农特产品39000余元。为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向帮扶县领导和帮扶单位汇报,帮助解决集中安置点路面硬化的问题,全面推进硬化、美化、亮化“三化”建设,实施主次干道、房前屋后硬化黑化10000余平方米;强弱电、给排水管网等全部敷设埋地;公共区域太阳能路灯全覆盖,构建道路、水电、垃圾、污水处理“一张网”,不仅提升了村庄生态环境,还为村民增添了一处休闲娱乐好场所。
驻村帮扶工作离不开一个“帮”字,群众的事无小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胥敏始终把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驻村工作的出发点。村里老百姓赵顺民打电话给胥敏反映,自己得了肿瘤但家庭无法承担十几万的手术费用,胥敏亲自到医保局、民政局对接咨询相关政策,及时将该户村民纳入了低保。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80岁的老人严荣凤的孙子在外务工时发生车祸导致小腿骨断裂,因家庭困难无力医治有残疾的风险,胥敏及时将该情况作为风险线索进行处置,第一时间落实医疗救助政策,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胥敏把对群众的感情量化在每件实事中、体现在每项具体工作上,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