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世界边缘”的地方——龙头山大断崖,千米绝壁在美姑、昭觉、雷波三县之间挺立起大凉山主脉的恢弘气势。阿子马洛村,正好位于“龙头”侧下,是一片舒缓的小山坡,这里便是吉斯么惹扎驻村的地方。2023年9月,吉斯么惹扎主动接过建行凉山分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接力棒”,怀着忐忑和期待来到了美姑县柳洪乡阿子马洛村,开始了驻村生活,为阿子马洛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稳健实干,做乡村振兴帮扶的“放心人”
阿子马洛村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7户,以种养殖业为主,这里常伴有季节性缺水,枯水季正好是农民播种希望的季节。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吉斯么惹扎以帮扶单位作坚实后盾,“跑”来8万元资金用于“引水灌溉”项目建设。组织村“两委”在海拔2300米的地方徒步寻找水源,实地勘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了村民建议,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形成最终实施方案,为粮食增产注入金融“活水”,今年村里的种植业实现了丰收,玉米年产15.5万斤、南瓜年产5.6万斤,萝卜年产26.2万斤,红苕年产5.3万斤。现在田地里庄稼更绿了,从空中俯瞰,连片的玉米地、村庄的房屋和乡间小路掩映成画,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为了提升村民们种植技能,多次邀请老师开展"金智惠民"送教下村活动,本着“教会一个技能,带动一个家庭”的理念,村里的劳动力全都成为了培训对象。村民们纷纷赞不绝口,常常听到“我们村运气好,送来了好书记”。
2024年6月16同村“两委”引出水
2024年6月16日实地勘察,寻找水源
智志双扶,做播种希望的“贴心人”
进村入户走访的路上,吉斯么惹扎把目光放在了正在追赶羊群准备着开学的孩子们身上。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生于大凉山,长于大凉山的她,明白教育对一个控辍保学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地方意味着什么。
阿子马洛村所在的柳洪乡籍孩子大都就读于美姑县中学,这是一所初高中兼收的完全中学,在这里就读的多数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吉斯么惹扎及时联系建行凉山分行,成功为美姑县中学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申请到建行“成长计划”奖学金,3000元/人,其中有5名学生为柳洪乡籍。经此一事,阿子马洛村的家长们便把一句话常挂在嘴边:“娃娃加油读书哦!成绩好了还可以得到奖学金哦”。村子里出乎意料地流行起了尊师重教、比学赶超的“新时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率100%,在柳洪乡控辍保学工作中名列前茅。同时,吉斯么惹扎积极争取,成功筹集到9万元资金用于柳洪乡龙头小学购买教学设备,助力乡村学生用上了多媒体设备。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涵养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化人才、让村们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让阅读成为乡村的“精神粮仓”,筹集了金融、法律、党史、教育等方面书籍为农家书屋增添书籍多样性、丰富性,持续组织开展“乐享阅读,品味书香”的主题阅读活动22期。不仅拉近了吉斯么惹扎与村民的距离,更是培养了广大村民的阅读兴趣,以书香农村振兴美丽乡村,使“小”阅读发挥“大”作用。
2024年6月17开展乐享阅读,品味书香
心贴心帮扶,做群众身边的“暖心人”
阿子马洛村很多老人不懂汉语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养蜂人勒格阿普(“阿普”彝文:爷爷)酿的“土蜂蜜”,因为年迈行动不便、销售渠道局限等因素出现滞销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吉斯么惹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成功解决蜂蜜滞销问题。勒格阿普拉着她的手满脸笑容不停说着“卡沙沙、卡沙沙”(彝文:谢谢),竖起了大拇指。
2024年5月15日同养蜂人勒格阿普(“阿普”彝文:爷爷)前往取蜂蜜
又到了丰收的季节,村民们迎来了大丰收,今年的核桃也不例外,村民们高兴之余也有了一份担忧,总听到“有人来收核桃就好了”。于是吉斯么惹扎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开展以购代扶,收购农户1000多斤核桃,同时为他们多渠道销售核桃,购买农户猪鸡等助力村民增加收入。“看着村民们满脸的笑容,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加速跑’,这一棒我跑的就不赖!”
2024年9月26日开展以购代扶,分装核桃
“接力棒到了我手中,我就得为乡亲们实打实的做事。我将不忘初心,在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中,做一个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的新时代有志青年,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实打实干事,心贴心帮扶,“以村为家”,将阿子马洛村发展中的大小事记在心里,是“从他乡到故乡”的决心;“助力振兴”,为阿子马洛村发展添砖加瓦,是从“驻村到助村”的内心转变;“情系教育”,把阿子马洛村教育推向长效发展,是“扶智到扶志”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