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本情况简介】李小龙,男,汉族,中共党员,2000年11月出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2022年考取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现为广元市司法局干部。2022年12月任姚家镇明兴村驻村工作队员,2024年8月任姚家镇银溪村第一书记。
【所驻村基本情况简介】剑阁县银溪村位于姚家镇北部,幅员面积24.1平方公里,耕地1675亩,其中水田663亩,旱地1012亩距剑阁县城仅28公里,距剑金公路7公里,距绵广高速10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432户1293人,脱贫户83户202人,监测户1户1人。主导产业有马耳山旅游度假区,藏香猪养殖300来头,上年度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本年度集体经济收入(预计)4万元。
【个人驻村感言】从市级机关到基层一线,身上的泥土于心中发芽,青春的脚步在乡村绽放。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要以调研谋事,以实干成事,扎根乡村,用心用情办实事、办好事,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青春光彩。
【个人事迹介绍】
“来来,尝尝我家自制的醪糟汤圆!”年近八十的银溪村村民顾大普从厨房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老伴儿黄华英在一旁热情地招呼前来入户走访的第一书记李小龙和村支书。刚刚攀爬完陡峭长坡的李小龙,端着这碗汤圆,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温暖,仿佛瞬间驱散了他全身的疲惫。
象牙塔求学之时,无涯学海里真理之路慢慢修远兮;基层锻炼之时,为人民服务实践之路成为必胜坚持。他是一名新投身于司法行政工作的青年干部,也是村民口中的“娃娃书记”。剑阁县姚家镇银溪村里来了一位娃娃书记,村民间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李书记”“新来的书记娃儿”。农家庭院、田间地头、学校乡村……他与村民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共商增收致富的办法。
作为银溪村的新任第一书记,李小龙还未了解村庄的复杂地形。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情,他一上任就立即投入到走访432户村民的工作中。山高路远,很多地方车还开不到,只能步行。入户的第一天,他就在泥泞的山路上摔了一跤,整张脸沾满了泥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至今还沾着那天的小泥点。
对李小龙来说,这些泥点却是一个青年基层干部成长的小勋章,他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他在笔记本上抄下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词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造福一方”的使命感,是李小龙自报考四川省选调生以来,心中始终铭刻的志向与希望。
这位出生于2000年的“娃娃书记”,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目睹了大都市的繁华后,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四川。随后,在选调驻村期间,他同时作为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在明兴村扎根近两年。今年8月,李小龙又因着组织的信任,被调整为银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明兴村与银溪村相距仅有短短16公里,但这16公里的背后,凝聚着李小龙日日夜夜辛勤的付出与坚守的信念。
李小龙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民情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人民群众分量最重
在明兴村近两年的工作中,李小龙交到了许多“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他说:“有群众时刻想念,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李小龙与独居老人亲切交谈
谢远琴婆婆就是时刻想念李小龙的村民之一。2023年的某一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李小龙入户时偶遇了独居的谢远琴婆婆,她向这位年轻的书记诉说着来不及收玉米的担忧。
李小龙听后,立即上阵,冒着大雨帮谢婆婆将一地玉米遮了起来。那个下雨的日子让李小龙记忆犹新,那位婆婆为他披上的儿子的衣服也十分温暖。
明兴村的村民各有各的理由,对小李书记有着深深的牵挂。有的感激他调解了家庭矛盾,有的则对他帮自己申请经济补贴的决心赞叹不已,还有的敬佩他竭尽所能地为村民解决每一件小事。
有一位残疾妇女,她内心渴望自立自强,想要挣一点钱为自己看病。为了帮助她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立身于社会,李小龙不仅为她联系了缝纫培训学校顺利入学,还一路陪同将其送到了学校,确保无后顾之忧、误学之患。
培训期间,天气逐渐转冷,而她又没有合适的保暖衣物。李小龙了解到情况后,第二天便冒着小雨,跑到市场为她买了一套保暖衣服,将衣物送到了学校。这种温暖的举动,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励,那位残疾妇女也好好地学会了这门手艺。
李小龙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承诺。他知道,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真正走进村民的内心,才能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李小龙与驻村工作队抢修受强降雨损毁供水管道
“同舟共济,携手前行”——用法律照亮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把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为新时代做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明兴村,作为市司法局干部的李小龙发现,村民们的法律意识还有所不足,甚至面临诸多法律纠纷。于是他积极主动开展法律宣传,为村民们普及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用法治护航,深入浅出提供扎实服务。
2019年开始建设的300亩雷竹产业园,因引进业主管理不善、产业重心转移,面临租金收不上、土地用不了的困境,村两委与业主多次沟通无果。李小龙发现村集体产业发展碰了壁之后,围绕具体需求,对村干部进行普法宣传,并引导村子走法律途径推动落后产业退出,减包袱、增脚力。
2024年2月29日,明兴村村民委员会与业主公司在法庭达成调解协议,业主方自行清理流转土地竹子、分批支付欠缴土地租赁费及土地流转费用合计166448元。明兴村的包袱减轻了,多出来的集体土地又成为了后续发展的要素。
在解决产业问题的同时,李小龙也发现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欠薪问题同样亟需关注。
李小龙见到王庭平时,他本家侄儿正在跟他讲要账的事情,比比划划似有犹豫。“不要犹豫,我陪你们一起去要账。”李小龙说。
村子里的家庭最担心的就是被欠薪,要么人生地不熟不知道找谁要,要么人熟难讲是非抹不开面子去要。工作队在积极为村民宣传法律援助等讨薪途径、帮助准备相关材料之余,偶尔也“赤膊上阵”,帮忙要账。王庭平是聋哑人,又是脱贫户,2015年他工作的木料厂的老板经营不善,把他30000元的工资变成一张30000元的借条。拖了这么多年,因为缺少证明材料,早已过了诉讼时效,而且老板与他拐着弯沾亲带故,王庭平不愿红了脸。
“放心,过去不强要,但这么多年了总要换点,借条也要更换一张新的。”李小龙和王庭平达成了一致意见。多方交流后老板还了一笔,还差的又重新写了张借条。“不因为钱断了亲情,但也不能为了亲情不过日子了。后面如果还拖着,你就来找工作队。”李小龙说。
在这场“沉默”的沟通中,李小龙耐心倾听王庭平的诉求。事后,他感慨地说:“国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和。我们工作队的职责,就是让信念重新扎根,让村民信赖我们的力量。”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共筑乡村振兴梦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李小龙在驻村的每一天,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他积极参与村子里的点点滴滴,与村民们一起打油菜、晒粮食,帮助大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农忙时分,绕过葱郁的荫蔽,可以看到他和村民们一起移秧插秧,烈日下,大家的汗水浸湿了衣衫。
跬步始于阡陌,不止于田野。高考分数线出来后,他在农户家中帮忙参考志愿填报;有村民生病住院了,他在病床前探访安慰,也收集资料帮助报销;老人的快递到了镇上,他与几家门店早已相熟,及时带了回来;茶余饭后,他在小路上、地坝里和村民聊着国事村事家事……
在这些同劳动共悲喜的过程中,李小龙不仅让村民保持着向上的精神,也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他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李书记”。
李小龙的故事,是新时代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努力拼搏的缩影。他不仅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投入到广元的现代化建设中,更以实际行动参与了法治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这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李小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真谛,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